2023-2024(乙) 常年期第九周禮儀安排表

日期禮儀日聖言選讀,彌撒及日課指南
2024.6.2基督聖體聖血節禮儀色:白
本節日彌撒、光榮經、信經、本節日頌謝詞
讀經一:出24:3-8
答唱詠:詠116(114,115):12-13,15-16,17-18
讀經二:希9:11-15
福音谷14:12-16,22-26
日課:本節日
2024.6.3聖嘉祿•盧安江及同伴禮儀色:紅
本紀念日彌撒、殉道聖人頌謝詞
讀經一:伯後1:2-7
答唱詠:詠91(90):1-2,14-15B,15C-16
福音谷12:1-12
日課:本紀念日
2024.6.4常年期第九周星期二禮儀色:綠
常年期平日彌撒、常年期頌謝詞 或 通用頌謝詞
讀經一:伯後3:12-15A,17-18
答唱詠:詠90(90):2,3-4,10,14,16
福音谷12:13-17
日課:常年期平日
2024.6.5  聖波尼法爵禮儀色:紅
本紀念日彌撒、殉道聖人頌謝詞 或 牧者聖人頌謝詞
讀經一:弟後1:1-3,6-12
答唱詠:詠123(122):1B-2AB,2CDEF
福音谷12:18-27
日課:本紀念日
2024.6.6常年期第九周星期四禮儀色:綠
常年期平日彌撒、常年期頌謝詞 或 通用頌謝詞
讀經一:弟後2:8-15
答唱詠:詠25(24):4-5AB,8-9,10,14
福音谷12:28-34
日課:常年期平日
2024.6.7耶穌聖心節禮儀色:白
本節日頌謝詞、光榮經、信經、本節日頌謝詞
讀經一:歐11;1,3-4,8C-9
答唱詠:依12:2-3,4,5-6
讀經二:弗3:8-12,14-19
福音若19:31-37
日課:本節日
2024.6.8聖母無玷聖心禮儀色:白
本紀念日彌撒、聖母頌謝詞
讀經一:依61:9-11
答唱詠:撒上2:1,4-5,6-7,8ABCD
福音路2:41-51
日課:本紀念日

©全屬於禰&禮儀及聖事部
Cum Approbatione Ecclesiastica 2024

2023-2024(乙) 常年期第九周 礼仪安排表

日期礼仪日圣言选读,弥撒及日课指南
2024.6.2基督圣体圣血节礼仪色:白
本节日弥撒、光荣经、信经、本节日颂谢词
读经一:出24:3-8
答唱咏:咏116(114,115):12-13,15-16,17-18
读经二:希9:11-15
福音谷14:12-16,22-26
日课:本节日
2024.6.3圣嘉禄•卢安江及同伴礼仪色:红
本纪念日弥撒、殉道圣人颂谢词
读经一:伯后1:2-7
答唱咏:咏91(90):1-2,14-15B,15C-16
福音谷12:1-12
日课:本纪念日
2024.6.4常年期第九周星期二礼仪色:绿
常年期平日弥撒、常年期颂谢词 或 通用颂谢词
读经一:伯后3:12-15A,17-18
答唱咏:咏90(90):2,3-4,10,14,16
福音谷12:13-17
日课:常年期平日
2024.6.5  圣波尼法爵礼仪色:红
本纪念日弥撒、殉道圣人颂谢词 或 牧者圣人颂谢词
读经一:弟后1:1-3,6-12
答唱咏:咏123(122):1B-2AB,2CDEF
福音谷12:18-27
日课:本纪念日
2024.6.6常年期第九周星期四礼仪色:绿
常年期平日弥撒、常年期颂谢词 或 通用颂谢词
读经一:弟后2:8-15
答唱咏:咏25(24):4-5AB,8-9,10,14
福音谷12:28-34
日课:常年期平日
2024.6.7耶稣圣心节礼仪色:白
本节日颂谢词、光荣经、信经、本节日颂谢词
读经一:欧11;1,3-4,8C-9
答唱咏:依12:2-3,4,5-6
读经二:弗3:8-12,14-19
福音若19:31-37
日课:本节日
2024.6.8圣母无玷圣心礼仪色:白
本纪念日弥撒、圣母颂谢词
读经一:依61:9-11
答唱咏:撒上2:1,4-5,6-7,8ABCD
福音路2:41-51
日课:本纪念日

©全属于祢&礼仪及圣事部
Cum Approbatione Ecclesiastica 2024

2024(乙) 基督聖體聖血節:血緣關係

血緣關係
谷14:12-16, 22-26

Fr. Jijo Kandamkulathy CMF
Claretian Publications, Macau

今天福音的引言給我們介紹了取自舊約的兩個象徵:無酵餅和逾越節羔羊。通過這兩具象徵,我們就能瞭解與基督聖體聖血節有關的神學思想。

無酵餅是以色列人在吃瑪納時期吃過的一種餅(參看:出16:33-34),以色列人把它存放在約櫃裡,以此作為天主不斷眷顧的徵兆。在耶路撒冷聖殿的至聖所慣常呈放著十二塊無酵餅,每個安息日都會更新,存放時間較久的,則由司祭吃掉。天主教保留聖體聖事的傳統,並不能說是出於這樣的傳統,正如早期教會的著作表明的那樣:聖體聖事原是保留給患病的人。然而,保留至今的聖體聖事是天主渴望永遠與人類生活的標記。

另一個象徵是逾越節羔羊。在最後晚餐的時候,最引人注意的是沒有逾越節羔羊。逾越節羔羊是逾越節晚餐的法定食物。不留意的讀者也許會問:“我們有桌子和餅;逾越節的羔羊在哪裡!”耶穌就是這個被宰殺的羔羊,因此,在那個現場,不再需要另一隻羔羊。最後晚餐的時候,無酵餅和羔羊合為一體。“這是我的身體 ……”這逾越節羔羊不同於猶太人在贖罪日(Yom Kippur)奉獻羔羊。在贖罪日(Yom Kippur)奉獻的羔羊, 是替罪羔羊。若望福音給了基督逾越節羔羊的身份(參看:若1:29,1:36)致希伯人來書(參看:希9)認定,耶穌就是替人贖罪的羔羊。但是,在瑪律谷福音中提到的羔羊,就是逾越節羔羊。羔羊使人從埃及的奴役中拯救出來(象徵罪過)領導他們來到預許的地方(永生)

正如基督提到的那樣:“這是我的身體,拿去吃”其完整的含義是:“我是逾越節羔 羊,吃我的肉,好使你們從罪(埃及)的束縛中解救出來,獲得自由。”“誰若吃我的肉,喝我的血,必要生活,直到永遠”就是這逾越節羔羊的背景。

基督聖體聖血使人想起天主教信仰的四個特性,所有的這一切都有聖經基礎:壹:聖體聖事是一種犧牲;貳:聖體聖事是一個盛筵;三:聖體聖事是一個盟約;肆:聖體聖事是基督真實的臨在。

聖體聖事中,餅的名字是“祭餅”(host)意思是“犧牲”(victim)這個詞指向的是聖體聖事的犧牲特性。在聖體聖事中,基督被祭獻,好使人類的罪過能得到寬恕。犧牲的概念源自致希伯人來書第9章提到的,贖罪日(Yom Kippur)獻上的贖罪羔羊(參看:肋16)。在這個儀式上,人類的罪過被轉移到羔羊身上,羔羊被宰殺,象徵著根除了人類的罪過。在這個儀式的第二部分,就是要把被祭殺動物的血,灑在參與者的身上,以此作為訂立盟約的象徵。在新約中,正如舉行聖體聖事的時候,人類所有的罪過都被轉到被祭殺的新羔羊(耶穌基督)身上,人類分飲祂的血,以此訂立新約。通常,人們會在祭祀中挑選祭品。在這裡,耶穌親自選擇自己作為祭品。祂被祭獻的時候,就分施了自己的身體 —— 祂自己成了主持祭祀的司祭。

聖體聖事是一個盛筵。基督分施自己的奧體,供人食用。這是愛的最崇高表達。與某人一起吃飯,是親密友誼的一種表現。當一人把自己的身體當作食糧,使自己的朋友得到飽餐,再也沒有比這更大的愛了。

某個想要與人類一起生活,就選擇如同聖體聖事一樣,永遠在他們內生活。正如食物被消化,成了我們身體的一部分一樣,一滴葡萄酒內的基督,也成了我們的一部分。我們的體內蘊含了至上而來的食糧和飲料的力量。

聖體聖事是一個盟約。正如我們之前反思的那樣,這個盟約,以基督的寶血作印記。這是最具挑戰性,最令人承擔風險的盟約。耶穌舍掉自己的身體,成了脆弱易犯罪之人手中的祭品。然而,祂冒著風險,把自己的身體和寶血給了人類。引申之,眾人都應當如同聖人一樣,受到尊敬,得到尊重。

© 全屬於禰 & 樂仁出版社(中國澳門)
Cum Approbatione Ecclesiastica 2024

2024(乙) 基督圣体圣血节:血缘关系

血缘关系
谷14:12-16, 22-26

Fr. Jijo Kandamkulathy CMF
Claretian Publications, Macau

今天福音的引言给我们介绍了取自旧约的两个象征:无酵饼和逾越节羔羊。通过这两具象征,我们就能了解与基督圣体圣血节有关的神学思想。

无酵饼是以色列人在吃玛纳时期吃过的一种饼(参看:出16:33-34),以色列人把它存放在约柜里,以此作为天主不断眷顾的征兆。在耶路撒冷圣殿的至圣所惯常呈放着十二块无酵饼,每个安息日都会更新,存放时间较久的,则由司祭吃掉。天主教保留圣体圣事的传统,并不能说是出于这样的传统,正如早期教会的著作表明的那样:圣体圣事原是保留给患病的人。然而,保留至今的圣体圣事是天主渴望永远与人类生活的标记。

另一个象征是逾越节羔羊。在最后晚餐的时候,最引人注意的是没有逾越节羔羊。逾越节羔羊是逾越节晚餐的法定食物。不留意的读者也许会问:“我们有桌子和饼;逾越节的羔羊在哪里!”耶稣就是这个被宰杀的羔羊,因此,在那个现场,不再需要另一只羔羊。最后晚餐的时候,无酵饼和羔羊合为一体。“这是我的身体 ……”这逾越节羔羊不同于犹太人在赎罪日(Yom Kippur)奉献羔羊。在赎罪日(Yom Kippur)奉献的羔羊, 是替罪羔羊。若望福音给了基督逾越节羔羊的身份(参看:若1:29,1:36)致希伯人来书(参看:希9)认定,耶稣就是替人赎罪的羔羊。但是,在马尔谷福音中提到的羔羊,就是逾越节羔羊。羔羊使人从埃及的奴役中拯救出来(象征罪过)领导他们来到预许的地方(永生)

正如基督提到的那样:“这是我的身体,拿去吃”其完整的含义是:“我是逾越节羔 羊,吃我的肉,好使你们从罪(埃及)的束缚中解救出来,获得自由。”“谁若吃我的肉,喝我的血,必要生活,直到永远”就是这逾越节羔羊的背景。

基督圣体圣血使人想起天主教信仰的四个特性,所有的这一切都有圣经基础:壹:圣体圣事是一种牺牲;贰:圣体圣事是一个盛筵;叁:圣体圣事是一个盟约;肆:圣体圣事是基督真实的临在。

圣体圣事中,饼的名字是“祭饼”(host)意思是“牺牲”(victim)这个词指向的是圣体圣事的牺牲特性。在圣体圣事中,基督被祭献,好使人类的罪过能得到宽恕。牺牲的概念源自致希伯人来书第9章提到的,赎罪日(Yom Kippur)献上的赎罪羔羊(参看:肋16)。在这个仪式上,人类的罪过被转移到羔羊身上,羔羊被宰杀,象征着根除了人类的罪过。在这个仪式的第二部分,就是要把被祭杀动物的血,洒在参与者的身上,以此作为订立盟约的象征。在新约中,正如举行圣体圣事的时候,人类所有的罪过都被转到被祭杀的新羔羊(耶稣基督)身上,人类分饮祂的血,以此订立新约。通常,人们会在祭祀中挑选祭品。在这里,耶稣亲自选择自己作为祭品。祂被祭献的时候,就分施了自己的身体 —— 祂自己成了主持祭祀的司祭。

圣体圣事是一个盛筵。基督分施自己的奥体,供人食用。这是爱的最崇高表达。与某人一起吃饭,是亲密友谊的一种表现。当一人把自己的身体当作食粮,使自己的朋友得到饱餐,再也没有比这更大的爱了。

某个想要与人类一起生活,就选择如同圣体圣事一样,永远在他们内生活。正如食物被消化,成了我们身体的一部分一样,一滴葡萄酒内的基督,也成了我们的一部分。我们的体内蕴含了至上而来的食粮和饮料的力量。

圣体圣事是一个盟约。正如我们之前反思的那样,这个盟约,以基督的宝血作印记。这是最具挑战性,最令人承担风险的盟约。耶稣舍掉自己的身体,成了脆弱易犯罪之人手中的祭品。然而,祂冒着风险,把自己的身体和宝血给了人类。引申之,众人都应当如同圣人一样,受到尊敬,得到尊重。

© 全属于祢 & 乐仁出版社(中国澳门)
Cum Approbatione Ecclesiastica 2024

Homily for Corpus Christi Year B in 2024

Blood Relations
Mk 14:12-16, 22-26


Fr. Jijo Kandamkulathy CMF
Claretian Publications, Macau

The introductory lines of the gospel of today give us two symbols from the Old Testament: the unleavened bread and the Passover lamb. Going through these two symbols will give us most of the theology connected with the Solemnity of Corpus Christi.

The unleavened bread is a bread that the Israelites kept in the ark of the covenant from the time they were fed with manna (Exodus 16:33-34) as a sign of God’s unceasing providence. In the holy of holies of the Jerusalem temple, 12 loaves of unleavened bread used to be placed, which would be changed every Sabbath, with the older ones consumed by the priests. One cannot say that the Catholic tradition of preserving the Eucharist came from this practice, as the earliest writings of the Church show that the Eucharist was preserved for distributing to the sick. However, this reserved sacrament today is the symbol of God’s desire to live with humanity forever.

The other symbol is that of the Passover lamb. What would happen in the last supper most notably is the absence of the lamb, which is mandatory in the Passover meal. An unsuspecting reader would ask, “We have the table and bread set; where is the lamb for the Passover meal!” The lamb of sacrifice is Jesus himself. So, no other lamb is on site. At the time of the last supper, the unleavened bread and the Passover lamb merge into one. “This is my body….” The Passover lamb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lamb of sacrifice for the sin offering done during the Yom Kippur celebration of the Jews. The sin offering lamb of the Yom Kippur is the scapegoat. The lamb that got identified with Christ in the gospel of John (Jn 1:29, 1:36) and in the letter to the Hebrews (Heb 9) is this scapegoat. But in the context of today’s gospel from Mark, the lamb mentioned is the Paschal lamb. The lamb delivers from the slavery in Egypt (sin symbolically) and leads one into the promised land (eternal life).

As Christ mentions, “This is my body, take and eat,” the entire import is “I am the Passover lamb and eat my flesh that you be saved from the bondage of sin (Egypt), and pass over to liberation.” “Whoever eats my flesh and drinks my blood will live forever” is in the context of the Passover lamb.

The Solemnity of Corpus Christi evokes four unique aspects of Catholic faith, all derived from biblical foundation: 1. The Eucharist is a sacrifice. 2. The Eucharist is a meal. 3. The Eucharist is a covenant. 3. The Eucharist is the real presence of Christ.

The name for the Eucharistic bread is “host,” which means “victim.” That term refers to the sacrificial nature of the Eucharist, where Christ is sacrificed for the eternal forgiveness of the sins of humanity. The concept of the sacrifice comes from the scapegoat of Yom Kippur (Leviticus 16) mentioned in the letter to the Hebrews 9. The sins of the people are ritually transferred to the lamb, and it is slaughtered to eradicate the sins of the people. The second part of that ritual is the sprinkling of the blood of the sacrificial animal on the participants as a sign of the covenant. In the new covenant as in the Eucharist the sins of humanity are transferred to the fresh lamb (Jesus Christ) that is sacrificed, and people share his blood as a sign of establishing the New Covenant. Usually, in a sacrifice, someone else chooses the victim of the sacrifice. Here Jesus himself chooses to be the victim of the sacrifice. When he gives, he distributes his own body—he himself becomes the priest of the ceremony.

The Eucharist is a meal. Christ shares his own body to be eaten… This is the highest expression of love. Sharing a meal with someone is the expression of a very close friendship. When one feeds one’s friends with one’s own body, no greater expression of love can be invented.

Someone who wants to live with humans forever chooses to live in them as the Eucharist. Like the food that is digested and becomes part of our body, so does Christ in the species of the bread and wine become part of us. We carry in our bodies the strength of that food and drink given from above.

The Eucharist is a covenant. The covenant is sealed by the blood of Christ as we reflected earlier. This is the most challenging and risky covenant. Jesus leaves his body to be victimized in the hands of the fragile erring humans. He makes that generous offering of his body with the risk of being disrespected, desecrated, and destroyed. Yet he makes that risky offering of his body and blood to humanity. By extension, everybody has to be respected as sacred and be treated with respect.

© Claretian Publications, Macau
Cum Approbatione Ecclesiastica 2024

2024(乙) 基督圣体圣血节讲道

乙年基督圣体圣血节
福音:谷14:16-25
Fernando Armellini 神父的评述

祝各位主日喜乐。

公元304年,戴克里先(Diocletian)为王统治时期,有31名男子和18名妇女在突尼斯(Tunisia)的阿比埃滕(Abietene)被逮捕。他们被控非法集会,被带到检察官前,受到起诉。Saturninus神父受到了审讯,在审讯会议中,有人问他说:你为何要违背皇帝的安排。他回答说:这是因为我们必须庆祝主日,这是我们的法律。于是,那些在自己家中接待基督徒的荣休者受到了审讯。检察官问说:你为什么要在家中招待基督徒?他回答说:“因为如果我们不举行聚会,在主日举行圣体圣事,我们就不能存在,不能如同基督徒一样生活。”接着,当Victoria贞女受到审讯时,她自豪的回答说:“当然,我参加聚会,因为我是基督徒。”那时,我们正处于四世纪。

九年以后,君士坦丁大帝(Emperor Constantine)使基督徒获得自由,所以,那时候,我们正处于殉道时代的末期。在最初的几个世纪,举行圣体圣事,时常是这些团体整个生命的参照点。聚会时常在私人的家中举行。他们在家中擘饼,举行圣体圣事,而不是在神圣的环境中;礼仪非常简单和真实。关于早期在耶路撒冷的基督团体,宗徒大事录说:他们孜孜不倦, 在感恩祭中聆听宗徒的教导,在共融中分饼祈祷。分饼是举行圣体圣事的技术形态。因此,他们忠信参与在团体内举行的庆典。

卑斯尼亚(Bithynia)的总督和庞图斯(Pontus)的总督小普林尼(Pliny the Younger,)都很美好的见证了这事,112年,小普林尼给他的外邦朋友图拉真(Trajan)皇帝写信,因为他不知道在卑斯尼亚应该做什么,这是因为图拉真(Trajan)皇帝认为,应该把这些自称是基督徒的人处死。但是,小普林尼对皇帝说:我该怎么办,因为我发现,在我面前,有各年龄段的人,他们的状况和性别各不相同,他们不仅分散在各城中,而且也分散在乡村和农村?然后,他说,他已做了调查,因为他要知道,这些基督徒是谁,他们做了什么。让我们来听,他在写给皇帝的信中,是如何讲述自二世纪以来,我们忠信的弟兄姐妹的。

“他们一群习惯于在日出以前某个固定日子聚会,交替向作天主的基督咏唱圣诗,随后,他们宣誓,不犯罪, 不偷盗,不抢劫,不奸淫,不食言,不抵赖正当的存款。他们完成礼仪以后,就惯常分开,再次集会,吃他们的食物,这些都是平常不过且无害的。”

这就是一个外邦人所言,关于在公元二世纪初叶生活的兄弟们的感人见证。他们清晨集会祈祷,然后出去工作。因为直到君王坦丁(Constantine)大帝,太阳日(星期日)原是一个工作日,然后,他们在晚上再次集会,分饼。如同所有团体一样,举行圣体圣事,是他们生活的核心。同样,在一世纪,对一部分人而言,并不强求他们参与主的晚餐。

让我们记得:保禄为了格林多教会所举行的主的晚餐,可耻把信友分成不同的派别,曾严厉斥责了他们。即使是在那个时期,也有基督徒在集会中缺席的。

三世纪中间,在叙利亚成书的《使徒传》(The Legend of the Apostles)提到,有些基督徒,他们一直在工作,没有去参加集会,有些人去了集会,他们只是在聊天,甚至在集会上睡觉。在中世纪,他们不论是举行圣体圣事的方式上,还是在对圣体圣事的理解上,都存在许多严重的偏差。

然后,在十一世纪,神学上的争论开始了,那时候兴起了许多围绕圣体圣事的敬礼。有些值得受人尊敬,有些值得商榷,尤其是那些因为举行敬礼,使圣体圣事的本质,黯然失色的。最重要的是:在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恰当说明圣体圣事的真正意涵,并没有谈到之前若干世纪被看得很重的,有关圣体圣事的敬礼。

今天教会提供给我们的福音经文,试图把原始图像呈现在我们面前,首次举行的圣体圣事清除了若干世纪以来,如同泥垢一样,遮掩众人的面纱。为教会的生命而言,了解在逾越节的时候,在耶路撒冷发生的事,至关重要。如果我们想要理解,我们所举行的晚餐,就必须提到主的晚餐。让我们来听:

“无酵节的第一天,祭杀逾越节羔羊的那一天,门徒对祂说:“祢希望我们到哪儿去,给祢准备吃逾越节晚餐?”祂派遣了祂的两个门徒,对他们说:你们进到城中,会遇到一个拿着水罐的人。跟着他,他不论进到哪里,就对那屋的主人说:老师说:‘我和我的门徒一起吃逾越节的客房在哪儿?’”

马尔谷提供给我们一个他所叙述情节的确切日期:无酵节的第一天,就是在那只能吃未发酵的食物的那一周;自逾越节的晚餐开始,就要吃无酵饼,逾越节晚餐,是在逾越节的前夜举行的,那就是尼撒(Nisan)月十五日,春季的第一个月圆之日。因此,按照马尔谷所言,耶稣想要在尼撒月十四日,也就是逾越节的晚上,如同所有人一样,举行逾越节的晚餐。

马尔谷提供的信息与圣史若望提供的信息,互相矛盾。圣史若望向我们论及耶稣的死时,他说:祂是在匆忙中被人从十字架上拿下来的,同样,在祂两旁的两个强盗,他们在十字架上,还没有死,就赶忙打断他们的腿,把他们从十字架上拿下来,因为他们赶忙这样做,是为了想在那个晚上尽快把他们埋葬了。他们必须赶忙回到家中。那个晚上,正是尼撒月十四日,他们要回家举行逾越节的晚餐。这也提供给了我们非常好的片段:若望说那年(圣史马尔谷也认同)特别隆重举行逾越节,是因为那年的逾越节,恰逢安息日。接着,学者们试图查找,那个落在安息日的逾越节是哪天,就发现是在基督诞生后30年。因此,耶稣是在公元30年4月7日星期五死的。

马尔谷为什么把耶稣的最后晚餐,当作逾越节的晚餐?原因很直白。他想要把基督徒的逾越节和犹太人的逾越节联系起来。想要掌握我们所举行的圣体圣事的意涵,就要理解,为犹太人而言,必不可少的逾越节的意涵。出谷纪第12章,上主命令以色列人必须每年举行逾越节,作为他们得救,离开埃及的纪念。因此,他们就在那个逾越节出生为人。希伯来文中表示“纪念”的词是:זִכְרוֹן – zikkaron 这不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节日,这是犹太人连同他们的祖先一起参与。为纪念他们从埃及获得自由而举行的礼仪。在那时候,他们如同一个民族一样出生,他们每人都感觉到,在他们如同一个民族一样诞生的时候,就必须团结起来。同样,我们举行的圣体圣事,也是一个纪念日;这是zikkaron,不是庆祝从埃及获得自由,而是指向我们全部历史,我们一生的事件。

我们在圣体圣事中,庆祝我们的起源,我们的出生;因此,我们作为基督徒,在复活节诞生。今天,犹太人仍然藉着被称作逾越节餐的饮食,纪念他们如同一个民族一样诞生。

正如圣保禄呼吁的那样,我们藉着主的晚餐,庆祝我们的诞生。让我们来试图理解耶稣与门徒在一起的最后晚餐。正如犹太人必须准备晚餐一样。耶稣想要举行这个晚餐,是因为祂必须建立一个标记,使所有世纪内的团体向全世界显示祂的全部爱的历史。我们观察到,围绕着预备晚餐的,有一种神秘的气氛,为什么?耶稣意识到,犹大已经决定,要背叛祂,并把祂当作一个极具危险的颠覆性宗教领袖,他也很关心这个晚餐,祂一定与屋主达成了一致,他们讲定了一个容易辨认的标记:就是那个拿水罐的人。很容易认出他,因为在街上挑水的,通常是女人。男人拿着皮囊。事实上,这传递出了一个信息。男人从事卑微的服务,就是女人的工作。谁会如同耶稣一样,向你介绍所举行的晚餐的真相?祂给你介绍:凡成了兄弟仆人的人,不要要因从事为女人所保留的工作而感到羞愧。让我们来听,举行最后晚餐的房间会是怎样的:

“以后,他会给指给你们一间装饰好的,准备妥当的楼房。就在那里给我们准备吧。门徒们离开,进到了城,所发生的事,正如耶稣告诉他们的一样,他们就这样准备了逾越节。”

耶稣派遣两个门徒去准备逾越节,但是,我们要留意耶稣与门徒在一起吃逾越节晚餐的全程,这个晚餐,并没有出现任何传统犹太逾越节的特色晚餐,并没有提到羔羊,无酵饼,苦菜,春天的时蔬;这一切都是在传统上,犹太人的逾越节晚餐不可或缺的。这意味着是一个新的晚餐。耶稣要举行基督徒的逾越节晚餐,这将会留作祂的逾越节的纪念。耶稣对这个在祂指定的房屋里举行的逾越节很感兴趣,这意味着,它们很重要,我们必须要首先掌握它们的含义。

第一个特性:真正举行主的晚餐所在的楼房。今天,在熙雍山上,有一个会堂,初期基督徒曾经使用过。在这个会堂的顶上,有一个初期基督徒举行圣体圣事的房间。

历史学家,凯撒勒雅(Caesarea)的欧瑟伯(Eusebius)告诉我们:公元70年,耶路撒冷被毁之前,基督徒们想起耶稣曾经预言过的,那座城将被摧毁的话,就离开耶路撒冷,来到约旦河畔的培拉(Pella),以后,他们回来,继续使用那个会堂。把那个会堂当作纪念圣言的地方,他们在那里读圣经,然后上楼举行圣体圣事。上楼,是什么意思呢?耶稣的意思是: 门徒如果想要真正举行圣体圣事,就必须使自己从在楼下举行的圣体圣事中脱开,楼下的房屋指的是按照世界的逻辑产生的理性。而非基督的理性。在低层次的人宣读的真福八端,不是自上而来,那些由耶稣所表述的祝福。那些想要真正举行圣体圣事的人,不能如同那些较低层次的人那样推理,他们无法按照低层次的人那样,按照他们看重的价值观生活,那些低层次的人,无足轻重;那在楼房的仆人,是受人尊敬的。在底层次中,老师是主宰者,他可以高声喧哗,超越众人,让所有人安静下来。那些成功之人,就是那些底层次的人;在他们之上的,是失败者。为你而言,你应当思考:凡举行圣体圣事的人,必须明白,他们必须离开低层次。他说那个房间很大。这不是物质上的宏伟,而是教会接纳众人的预表,就是共融的预表。

让我们记忆:盛筵的比喻,一个仆人,被派出去三次,因为主人想要那屋子,就是希望那个屋子常坐满人。所以,大厅是指接纳所有人的大厅,甚至那些生活不如意的人,也可以进入那个大厅;当然,他们应当反思:那个事实上存在的楼房,没有人会被人从那个楼房里赶出去,甚至那些在大街上聚在一起的人,因为他们常受人虐待,也不会被赶出去。基督徒团体,不以那些兄弟为耻。那些一生中犯过错的人,他们不应被认作是坏人。他们需要更多的关注,他们应当是最受爱护的,因为他们被基督所爱。同样,在楼房里的人,没有一人可以受到评判,没有一人会被人闲聊,不再谈及他们所犯的过错。这就是大厅的含义。他说,已装有沙发,为举行派对,已经准备好了。这是自由人的庆节,因为犹太人已经使自己适应了希腊人和罗马人的风俗习惯,他们又照搬了波斯人的风俗习惯,躺在桌旁。这是一个不舒服的姿势,左肘靠地,右手拿着食物。他们采纳了这个用法,因为这表示他们是自由人。这就是举行圣体圣事所在房屋的象征性含义。那些仍然为奴的人理当知道,他们必须使自己获得自由,因为那个屋子,是自由人躺卧的地方。什么是自由人呢?就是那些自己财产的仆人,他们只想着积累财富。他们必须使自己获得自由,举行真正的圣体圣事,与自己的兄弟分享自己的财物。那些自私的仆人,只考虑自己;他们必须使自己获得自由。那些是仍然心存怨恨的仆人,或者,因错误的情感而悔恨的仆人,那些是惩罚恶人的公义天主肖像的仆人;这些人,都必须使自己获得自由,不然,他们就无法举行真正的圣体圣事。

现在,让我们来听,在晚餐的时候,发生了什么:

“他们正吃的时候,祂拿起了饼,祝福了,分开,赐给他们说:‘拿着,这是我的身体。’”

耶稣知道,自己的结局已经临近。大司祭已经决定,要把祂处死。让我们想象一下:耶稣的心中,最想着什么。对祂而言,什么是最重要的呢?只有一件事:就是那些要把祂的世界发扬广大的门徒。就是那些已经相信祂的人,在加里肋亚海边遇见祂,跟随祂的人。这就是祂想在最后晚餐的时候,立定一个礼仪,给他们的追随和对祂的爱予以封印的原因。正如在婚礼上,新婚夫妇相遇,他们彼此相识,相爱,但是, 在某些时候,他们承诺忠诚,无条件的彼此相爱,必须举行一个仪式,予以宣告一样。事实上,他们站在会众面前,司铎祝福他们的决定,他们互换 戒指。这个仪式,把他们明白和无条件的爱,予以封印。

在那次晚餐,耶稣制定了一个礼仪,门徒团体如同新娘一样蒙召,向众人宣讲自己他们无条件的爱。现在,让我们试图理解这个礼仪中每个姿势,每个词的含义:

“他们正吃的时候,祂拿起饼。”

祂并没有拿起“一个”饼,好似是在举扬白色的圣体。祂从桌上拿起了饼,祂本可以拿别的食物的;祂为什么选择了饼?这饼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让我们留意:因为这个礼仪中的每个细节都很重要。我们必须掌握它们的含义,理解正在发生的事,当我们领受了圣体之后,会发生什么。我们知道:在中东和地中海盆地各国人民的文化中,饼是他们维持生命的主要食物。这个词,在旧约中出现了500次,在新约中出现了100次。吃饼只意味着有营养。饼有什么特别之处?它来自哪里?它来自大自然。这个饼存在所有创造的力量,天堂的力量;温暖的太阳,空气,使地上的麦穗生长的雨水。这一切都与人无关。这一切都是天主的恩典,祂给自己的儿女预备了这些造物。但是饼并非出自地里;麦子长在田里,要使麦子面成面饼,就需要人类付出劳动。在创世纪中,天主对人说:你必须汗流满面,才有饭吃。因此,饼成了生活的必须品。然后,祂祝福了饼,祂没有祝福食物。天主当受讚美,因为祂赐给我们食物。祝福的意涵是认出我们所需要的一切食粮,因为生命是出自天主;这是祂赐下的恩典,没有一样属于我们。我们讚颂天主的时候,就意味着:我们意识到:一切都是天主的。是祂给自己的儿女备下了筵席。我们都不是主人;我们是宾客。我们参与盛筵,但是,我们是宾客,在我们以后,必有许多别的宾客来。我们必须意识到这一事实。当我们来领圣体的时候,这就是圣体圣事告诉我们的。我们逐渐意识到:所有的一切都属于天主,你们不是这些生活必须品的主人。

耶稣把饼分开。

分饼是什么意思呢?其意涵是分享。只有分饼,才能圣体圣事基于的恩典,因着分享,滋养新世界,人人之间充满博爱。如果不进行分享,就没有博爱与和平;总会有竞争,每人都会努力累积更多,好似我们都是主人一样。不,你们是宾客;在你们以后,还有别的宾客。因此,圣体圣事的每一个意涵是:认识到,在这个世界上,自己是天主的宾客。在祂王国赴宴的宾客都是兄弟,而不竞争对手。

接着,祂交出了这个饼。

分饼,把饼给自己的门徒的动作,就是耶稣生命的全部意涵,祂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使之成为众人的生命之粮,祂没有给自己留下一丝时间和能力和力量,祂为众人,舍掉了生命。祂使自己成了饼,说:“你们拿去,这就是我的身体。”“身体”的意涵是什么?我们把身体定义为:具有肌肉的人体组成部分,使之区别于灵魂。不。这是柏拉图式的希腊哲学。圣经人类学,并没有对此进行区分。人,人体,是一个单元。人有一个身体。耶稣所说:“这是我的身体”具有什么意涵?祂只是在说:这是我。这是我的全部生命,我的生命,在爱中成了饼,最终体现在这个饼内存有的另一属人的完整生命。你们想知道我是谁吗?耶稣说:“我是饼”我把我的生命变成了饼。我们说:“如同饼一样良善”并非成了基督奥体的饼,耶稣成了饼,把自己当作供我们食用的饼。祂“拿起饼”意思是:吸收这个饼,因为我就是这个饼; 吸收我生命中的全部爱的故事,我献出了它,使它成为供你食用的饼。你吃这饼的时候,就是藉着礼仪宣告:你要把你的生命与我的生命相连结,因为你要如同我一样,成了饼,圣体圣事只有一个。

现在,让我们来听,耶稣措置的第二个标记:

“接着,祂拿起杯,称谢了,赐给他们,他们都从中喝了。祂对他们说:“这是我为众人倾流的盟约之血。我实在对你们说:我决不喝这葡萄汁,直到我在天主的国晨喝新酒的那一天。以后,他们唱着圣咏出去,来到橄榄山。”

现在,让我们试着去理解:圣体圣事中的第二个元素:酒。让我们也找到一个方法,好能介绍我们在每次举行弥撒时,从圣爵中饮用的圣血。

马尔谷说:他们都喝了。这可能是被穿插进去的,但是,如果我们想要做的话,就必须完整举行礼仪,以完成其全意。在圣经中,酒是非常重要的,在旧约中提到了141次,在新约中数次出现。酒是欢乐和盛筵的象征。饼是生命所必须的,酒却不是。酒是一个加分项,但是,如果你想要举行盛筵,就需要酒。先知们宣告了天主的国。让我们记得,依撒意亚先知书第25章,其中提到一个庆节,有一天,天主会给所有人预备一个盛筵,其中有美味佳肴和上好的葡萄酒。耶稣使这个预言应验。耶稣想要把祂的酒赐给我们,使我们认识这欢喜和喜乐的国度。耶稣也给我们解释了,祂提供给我们的酒:祂的盟约之血。血所代表的含义,血是生命的宝座,天主是众生之主,他不能掌控血,或吃带血的肉,更不用说喝血了。拥有相同的血,意味着生命在此交汇。

耶稣把这杯给我们,对我们说:这酒就是祂的血,邀请我们饮之,就是把祂的生命赐给我们;祂给我们机会,使我们有机会与祂的生命共融,因此,当我们喝下这杯酒的时候,我们就是在宣布:我们接纳祂的生命之恩。这就是盟约之血;盟约是属于两人之间的纽带。

这是夫妻之间相互依存的纽带。当我们领受基督的宝血时,我们就是接受基督与我们之间建立起来的盟约,这盟约就是共融的生命。以色列人在西奈(Sinai)订立了盟约。梅瑟做了什么?祂正是用了血礼,祂在祭台上洒上血,百姓说:这血同样是天主与百姓共融的生命。

但是,我们知道:不忠信的人,数次破坏了这个盟约。他们重新与天主订立盟约。接着,他们再次把它打破。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个盟约是建基在书写在石头上的,人们必须遵从的法律和诫命。诫命说:不可偷盗,不可说谎,不可杀人,不可行奸淫,但是,以色列人的心告诉他们:要行奸淫,偷盗,甚至杀害仇敌。

天主打算做什么呢?耶肋米亚先知告诉我们:天主许诺,有一天,祂会订立一个新盟约,不是建基于书写在石头上,人所不能遵行的法律,而是建基于祂订立的新约。祂要把自己的法律刻在每人的心上。这就是新约。这样的话,心就会按照上主的旨意,支配生命的冲动。就好似一个女人成了母亲,她不再需要外在的规则,她的心告诉她:她要给自己的孩子做什么,因此,一人接受了这个新生命时,人就有了一颗新的心,迫使他按照天主的旨意 生活。

耶稣把自己的生命赐给我们,我们喝下这杯酒的时候,就领受了祂的生命;那样的话,圣体圣事成了真,而非虚伪的,我们必须在日常生活中,以我们的生活,具体表现出来,我们的生活,必须与纳匝肋人耶稣的生活,完全一致。

经文的结尾处向我们表达了一些神秘的表达:耶稣说,祂不再喝这葡萄酒,直到祂在天主的国里,祂才会再喝这酒。耶稣的恩许是美丽的,祂说:祂要受巨大痛苦的日子,必要来到,因为我不得不付出我的生命,这看起来好似一个失败者,这是即将发生的事。要记住,总有一天,我们要再喝这酒;也就是说:在天主的国里,喜乐必要圆满,天主为这个世界制定的爱的计划,在天主的国里,必定成全。这就是我们要再喝新酒的日子。当我们认识到天主对世界的计划时,我们的喜乐,就会迸发。

我祝你们大家主日喜乐,一周愉快。

© 全属于祢 & 乐仁出版社(中国澳门)
Cum Approbatione Ecclesiastica 2024

2024(乙) 基督聖體聖血節講道

乙年基督聖體聖血節
福音:谷14:16-25
Fernando Armellini 神父的評述

祝各位主日喜樂。

西元304年,戴克裡先(Diocletian)為王統治時期,有31名男子和18名婦女在突尼斯(Tunisia)的阿比埃滕(Abietene)被逮捕。他們被控非法集會,被帶到檢察官前,受到起訴。Saturninus神父受到了審訊,在審訊會議中,有人問他說:你為何要違背皇帝的安排。他回答說:這是因為我們必須慶祝主日,這是我們的法律。於是,那些在自己家中接待基督徒的榮休者受到了審訊。檢察官問說:你為什麼要在家中招待基督徒?他回答說:“因為如果我們不舉行聚會,在主日舉行聖體聖事,我們就不能存在,不能如同基督徒一樣生活。”接著,當Victoria貞女受到審訊時,她自豪的回答說:“當然,我參加聚會,因為我是基督徒。”那時,我們正處於四世紀。

九年以後,君士坦丁大帝(Emperor Constantine)使基督徒獲得自由,所以,那時候,我們正處於殉道時代的末期。在最初的幾個世紀,舉行聖體聖事,時常是這些團體整個生命的參照點。聚會時常在私人的家中舉行。他們在家中擘餅,舉行聖體聖事,而不是在神聖的環境中;禮儀非常簡單和真實。關於早期在耶路撒冷的基督團體,宗徒大事錄說:他們孜孜不倦, 在感恩祭中聆聽宗徒的教導,在共融中分餅祈禱。分餅是舉行聖體聖事的技術形態。因此,他們忠信參與在團體內舉行的慶典。

卑斯尼亞(Bithynia)的總督和龐圖斯(Pontus)的總督小普林尼(Pliny the Younger,)都很美好的見證了這事,112年,小普林尼給他的外邦朋友圖拉真(Trajan)皇帝寫信,因為他不知道在卑斯尼亞應該做什麼,這是因為圖拉真(Trajan)皇帝認為,應該把這些自稱是基督徒的人處死。但是,小普林尼對皇帝說:我該怎麼辦,因為我發現,在我面前,有各年齡段的人,他們的狀況和性別各不相同,他們不僅分散在各城中,而且也分散在鄉村和農村?然後,他說,他已做了調查,因為他要知道,這些基督徒是誰,他們做了什麼。讓我們來聽,他在寫給皇帝的信中,是如何講述自二世紀以來,我們忠信的弟兄姐妹的。

“他們一群習慣於在日出以前某個固定日子聚會,交替向作天主的基督詠唱聖詩,隨後,他們宣誓,不犯罪, 不偷盜,不搶劫,不姦淫,不食言,不抵賴正當的存款。他們完成禮儀以後,就慣常分開,再次集會,吃他們的食物,這些都是平常不過且無害的。”

這就是一個外邦人所言,關於在西元二世紀初葉生活的兄弟們的感人見證。他們清晨集會祈禱,然後出去工作。因為直到君王坦丁(Constantine)大帝,太陽日(星期日)原是一個工作日,然後,他們在晚上再次集會,分餅。如同所有團體一樣,舉行聖體聖事,是他們生活的核心。同樣,在一世紀,對一部分人而言,並不強求他們參與主的晚餐。

讓我們記得:保祿為了格林多教會所舉行的主的晚餐,可恥把信友分成不同的派別,曾嚴厲斥責了他們。即使是在那個時期,也有基督徒在集會中缺席的。

三世紀中間,在敘利亞成書的《使徒傳》(The Legend of the Apostles)提到,有些基督徒,他們一直在工作,沒有去參加集會,有些人去了集會,他們只是在聊天,甚至在集會上睡覺。在中世紀,他們不論是舉行聖體聖事的方式上,還是在對聖體聖事的理解上,都存在許多嚴重的偏差。

然後,在十一世紀,神學上的爭論開始了,那時候興起了許多圍繞聖體聖事的敬禮。有些值得受人尊敬,有些值得商榷,尤其是那些因為舉行敬禮,使聖體聖事的本質,黯然失色的。最重要的是:在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恰當說明聖體聖事的真正意涵,並沒有談到之前若干世紀被看得很重的,有關聖體聖事的敬禮。

今天教會提供給我們的福音經文,試圖把原始圖像呈現在我們面前,首次舉行的聖體聖事清除了若干世紀以來,如同泥垢一樣,遮掩眾人的面紗。為教會的生命而言,瞭解在逾越節的時候,在耶路撒冷發生的事,至關重要。如果我們想要理解,我們所舉行的晚餐,就必須提到主的晚餐。讓我們來聽:

“無酵節的第一天,祭殺逾越節羔羊的那一天,門徒對祂說:“禰希望我們到哪兒去,給禰準備吃逾越節晚餐?”祂派遣了祂的兩個門徒,對他們說:你們進到城中,會遇到一個拿著水罐的人。跟著他,他不論進到哪裡,就對那屋的主人說:老師說:‘我和我的門徒一起吃逾越節的客房在哪兒?’”

馬爾谷提供給我們一個他所敘述情節的確切日期:無酵節的第一天,就是在那只能吃未發酵的食物的那一周;自逾越節的晚餐開始,就要吃無酵餅,逾越節晚餐,是在逾越節的前夜舉行的,那就是尼撒(Nisan)月十五日,春季的第一個月圓之日。因此,按照馬爾谷所言,耶穌想要在尼撒月十四日,也就是逾越節的晚上,如同所有人一樣,舉行逾越節的晚餐。

馬爾谷提供的資訊與聖史若望提供的資訊,互相矛盾。聖史若望向我們論及耶穌的死時,他說:祂是在匆忙中被人從十字架上拿下來的,同樣,在祂兩旁的兩個強盜,他們在十字架上,還沒有死,就趕忙打斷他們的腿,把他們從十字架上拿下來,因為他們趕忙這樣做,是為了想在那個晚上儘快把他們埋葬了。他們必須趕忙回到家中。那個晚上,正是尼撒月十四日,他們要回家舉行逾越節的晚餐。這也提供給了我們非常好的片段:若望說那年(聖史馬爾谷也認同)特別隆重舉行逾越節,是因為那年的逾越節,恰逢安息日。接著,學者們試圖查找,那個落在安息日的逾越節是哪天,就發現是在基督誕生後30年。因此,耶穌是在西元30年4月7日星期五死的。

馬爾谷為什麼把耶穌的最後晚餐,當作逾越節的晚餐?原因很直白。他想要把基督徒的逾越節和猶太人的逾越節聯繫起來。想要掌握我們所舉行的聖體聖事的意涵,就要理解,為猶太人而言,必不可少的逾越節的意涵。出谷紀第12章,上主命令以色列人必須每年舉行逾越節,作為他們得救,離開埃及的紀念。因此,他們就在那個逾越節出生為人。希伯來文中表示“紀念”的詞是:זִכְרוֹן – zikkaron 這不是一個微不足道的節日,這是猶太人連同他們的祖先一起參與。為紀念他們從埃及獲得自由而舉行的禮儀。在那時候,他們如同一個民族一樣出生,他們每人都感覺到,在他們如同一個民族一樣誕生的時候,就必須團結起來。同樣,我們舉行的聖體聖事,也是一個紀念日;這是zikkaron,不是慶祝從埃及獲得自由,而是指向我們全部歷史,我們一生的事件。

我們在聖體聖事中,慶祝我們的起源,我們的出生;因此,我們作為基督徒,在復活節誕生。今天,猶太人仍然藉著被稱作逾越節餐的飲食,紀念他們如同一個民族一樣誕生。

正如聖保祿呼籲的那樣,我們藉著主的晚餐,慶祝我們的誕生。讓我們來試圖理解耶穌與門徒在一起的最後晚餐。正如猶太人必須準備晚餐一樣。耶穌想要舉行這個晚餐,是因為祂必須建立一個標記,使所有世紀內的團體向全世界顯示祂的全部愛的歷史。我們觀察到,圍繞著預備晚餐的,有一種神秘的氣氛,為什麼?耶穌意識到,猶大已經決定,要背叛祂,並把祂當作一個極具危險的顛覆性宗教領袖,他也很關心這個晚餐,祂一定與屋主達成了一致,他們講定了一個容易辨認的標記:就是那個拿水罐的人。很容易認出他,因為在街上挑水的,通常是女人。男人拿著皮囊。事實上,這傳遞出了一個資訊。男人從事卑微的服務,就是女人的工作。誰會如同耶穌一樣,向你介紹所舉行的晚餐的真相?祂給你介紹:凡成了兄弟僕人的人,不要要因從事為女人所保留的工作而感到羞愧。讓我們來聽,舉行最後晚餐的房間會是怎樣的:

“以後,他會給指給你們一間裝飾好的,準備妥當的樓房。就在那裡給我們準備吧。門徒們離開,進到了城,所發生的事,正如耶穌告訴他們的一樣,他們就這樣準備了逾越節。”

耶穌派遣兩個門徒去準備逾越節,但是,我們要留意耶穌與門徒在一起吃逾越節晚餐的全程,這個晚餐,並沒有出現任何傳統猶太逾越節的特色晚餐,並沒有提到羔羊,無酵餅,苦菜,春天的時蔬;這一切都是在傳統上,猶太人的逾越節晚餐不可或缺的。這意味著是一個新的晚餐。耶穌要舉行基督徒的逾越節晚餐,這將會留作祂的逾越節的紀念。耶穌對這個在祂指定的房屋裡舉行的逾越節很感興趣,這意味著,它們很重要,我們必須要首先掌握它們的含義。

第一個特性:真正舉行主的晚餐所在的樓房。今天,在熙雍山上,有一個會堂,初期基督徒曾經使用過。在這個會堂的頂上,有一個初期基督徒舉行聖體聖事的房間。

歷史學家,凱撒勒雅(Caesarea)的歐瑟伯(Eusebius)告訴我們:西元70年,耶路撒冷被毀之前,基督徒們想起耶穌曾經預言過的,那座城將被摧毀的話,就離開耶路撒冷,來到約旦河畔的培拉(Pella),以後,他們回來,繼續使用那個會堂。把那個會堂當作紀念聖言的地方,他們在那裡讀聖經,然後上樓舉行聖體聖事。上樓,是什麼意思呢?耶穌的意思是: 門徒如果想要真正舉行聖體聖事,就必須使自己從在樓下舉行的聖體聖事中脫開,樓下的房屋指的是按照世界的邏輯產生的理性。而非基督的理性。在低層次的人宣讀的真福八端,不是自上而來,那些由耶穌所表述的祝福。那些想要真正舉行聖體聖事的人,不能如同那些較低層次的人那樣推理,他們無法按照低層次的人那樣,按照他們看重的價值觀生活,那些低層次的人,無足輕重;那在樓房的僕人,是受人尊敬的。在底層次中,老師是主宰者,他可以高聲喧嘩,超越眾人,讓所有人安靜下來。那些成功之人,就是那些底層次的人;在他們之上的,是失敗者。為你而言,你應當思考:凡舉行聖體聖事的人,必須明白,他們必須離開低層次。他說那個房間很大。這不是物質上的宏偉,而是教會接納眾人的預表,就是共融的預表。

讓我們記憶:盛筵的比喻,一個僕人,被派出去三次,因為主人想要那屋子,就是希望那個屋子常坐滿人。所以,大廳是指接納所有人的大廳,甚至那些生活不如意的人,也可以進入那個大廳;當然,他們應當反思:那個事實上存在的樓房,沒有人會被人從那個樓房裡趕出去,甚至那些在大街上聚在一起的人,因為他們常受人虐待,也不會被趕出去。基督徒團體,不以那些兄弟為恥。那些一生中犯過錯的人,他們不應被認作是壞人。他們需要更多的關注,他們應當是最受愛護的,因為他們被基督所愛。同樣,在樓房裡的人,沒有一人可以受到評判,沒有一人會被人閒聊,不再談及他們所犯的過錯。這就是大廳的含義。他說,已裝有沙發,為舉行派對,已經準備好了。這是自由人的慶節,因為猶太人已經使自己適應了希臘人和羅馬人的風俗習慣,他們又照搬了波斯人的風俗習慣,躺在桌旁。這是一個不舒服的姿勢,左肘靠地,右手拿著食物。他們採納了這個用法,因為這表示他們是自由人。這就是舉行聖體聖事所在房屋的象徵性含義。那些仍然為奴的人理當知道,他們必須使自己獲得自由,因為那個屋子,是自由人躺臥的地方。什麼是自由人呢?就是那些自己財產的僕人,他們只想著積累財富。他們必須使自己獲得自由,舉行真正的聖體聖事,與自己的兄弟分享自己的財物。那些自私的僕人,只考慮自己;他們必須使自己獲得自由。那些是仍然心存怨恨的僕人,或者,因錯誤的情感而悔恨的僕人,那些是懲罰惡人的公義天主肖像的僕人;這些人,都必須使自己獲得自由,不然,他們就無法舉行真正的聖體聖事。

現在,讓我們來聽,在晚餐的時候,發生了什麼:

“他們正吃的時候,祂拿起了餅,祝福了,分開,賜給他們說:‘拿著,這是我的身體。’”

耶穌知道,自己的結局已經臨近。大司祭已經決定,要把祂處死。讓我們想像一下:耶穌的心中,最想著什麼。對祂而言,什麼是最重要的呢?只有一件事:就是那些要把祂的世界發揚廣大的門徒。就是那些已經相信祂的人,在加里肋亞海邊遇見祂,跟隨祂的人。這就是祂想在最後晚餐的時候,立定一個禮儀,給他們的追隨和對祂的愛予以封印的原因。正如在婚禮上,新婚夫婦相遇,他們彼此相識,相愛,但是, 在某些時候,他們承諾忠誠,無條件的彼此相愛,必須舉行一個儀式,予以宣告一樣。事實上,他們站在會眾面前,司鐸祝福他們的決定,他們互換 戒指。這個儀式,把他們明白和無條件的愛,予以封印。

在那次晚餐,耶穌制定了一個禮儀,門徒團體如同新娘一樣蒙召,向眾人宣講自己他們無條件的愛。現在,讓我們試圖理解這個禮儀中每個姿勢,每個詞的含義:

“他們正吃的時候,祂拿起餅。”

祂並沒有拿起“一個”餅,好似是在舉揚白色的聖體。祂從桌上拿起了餅,祂本可以拿別的食物的;祂為什麼選擇了餅?這餅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嗎?讓我們留意:因為這個禮儀中的每個細節都很重要。我們必須掌握它們的含義,理解正在發生的事,當我們領受了聖體之後,會發生什麼。我們知道:在中東和地中海盆地各國人民的文化中,餅是他們維持生命的主要食物。這個詞,在舊約中出現了500次,在新約中出現了100次。吃餅只意味著有營養。餅有什麼特別之處?它來自哪裡?它來自大自然。這個餅存在所有創造的力量,天堂的力量;溫暖的太陽,空氣,使地上的麥穗生長的雨水。這一切都與人無關。這一切都是天主的恩典,祂給自己的兒女預備了這些造物。但是餅並非出自地裡;麥子長在田裡,要使麥子面成面餅,就需要人類付出勞動。在創世紀中,天主對人說:你必須汗流滿面,才有飯吃。因此,餅成了生活的必須品。然後,祂祝福了餅,祂沒有祝福食物。天主當受讚美,因為祂賜給我們食物。祝福的意涵是認出我們所需要的一切食糧,因為生命是出自天主;這是祂賜下的恩典,沒有一樣屬於我們。我們讚頌天主的時候,就意味著:我們意識到:一切都是天主的。是祂給自己的兒女備下了筵席。我們都不是主人;我們是賓客。我們參與盛筵,但是,我們是賓客,在我們以後,必有許多別的賓客來。我們必須意識到這一事實。當我們來領聖體的時候,這就是聖體聖事告訴我們的。我們逐漸意識到:所有的一切都屬於天主,你們不是這些生活必須品的主人。

耶穌把餅分開。

分餅是什麼意思呢?其意涵是分享。只有分餅,才能聖體聖事基於的恩典,因著分享,滋養新世界,人人之間充滿博愛。如果不進行分享,就沒有博愛與和平;總會有競爭,每人都會努力累積更多,好似我們都是主人一樣。不,你們是賓客;在你們以後,還有別的賓客。因此,聖體聖事的每一個意涵是:認識到,在這個世界上,自己是天主的賓客。在祂王國赴宴的賓客都是兄弟,而不競爭對手。

接著,祂交出了這個餅。

分餅,把餅給自己的門徒的動作,就是耶穌生命的全部意涵,祂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使之成為眾人的生命之糧,祂沒有給自己留下一絲時間和能力和力量,祂為眾人,舍掉了生命。祂使自己成了餅,說:“你們拿去,這就是我的身體。”“身體”的意涵是什麼?我們把身體定義為:具有肌肉的人體組成部分,使之區別於靈魂。不。這是柏拉圖式的希臘哲學。聖經人類學,並沒有對此進行區分。人,人體,是一個單元。人有一個身體。耶穌所說:“這是我的身體”具有什麼意涵?祂只是在說:這是我。這是我的全部生命,我的生命,在愛中成了餅,最終體現在這個餅記憶體有的另一屬人的完整生命。你們想知道我是誰嗎?耶穌說:“我是餅”我把我的生命變成了餅。我們說:“如同餅一樣良善”並非成了基督奧體的餅,耶穌成了餅,把自己當作供我們食用的餅。祂“拿起餅”意思是:吸收這個餅,因為我就是這個餅; 吸收我生命中的全部愛的故事,我獻出了它,使它成為供你食用的餅。你吃這餅的時候,就是藉著禮儀宣告:你要把你的生命與我的生命相連結,因為你要如同我一樣,成了餅,聖體聖事只有一個。

現在,讓我們來聽,耶穌措置的第二個標記:

“接著,祂拿起杯,稱謝了,賜給他們,他們都從中喝了。祂對他們說:“這是我為眾人傾流的盟約之血。我實在對你們說:我決不喝這葡萄汁,直到我在天主的國晨喝新酒的那一天。以後,他們唱著聖詠出去,來到橄欖山。”

現在,讓我們試著去理解:聖體聖事中的第二個元素:酒。讓我們也找到一個方法,好能介紹我們在每次舉行彌撒時,從聖爵中飲用的聖血。

馬爾谷說:他們都喝了。這可能是被穿插進去的,但是,如果我們想要做的話,就必須完整舉行禮儀,以完成其全意。在聖經中,酒是非常重要的,在舊約中提到了141次,在新約中數次出現。酒是歡樂和盛筵的象徵。餅是生命所必須的,酒卻不是。酒是一個加分項,但是,如果你想要舉行盛筵,就需要酒。先知們宣告了天主的國。讓我們記得,依撒意亞先知書第25章,其中提到一個慶節,有一天,天主會給所有人預備一個盛筵,其中有美味佳餚和上好的葡萄酒。耶穌使這個預言應驗。耶穌想要把祂的酒賜給我們,使我們認識這歡喜和喜樂的國度。耶穌也給我們解釋了,祂提供給我們的酒:祂的盟約之血。血所代表的含義,血是生命的寶座,天主是眾生之主,他不能掌控血,或吃帶血的肉,更不用說喝血了。擁有相同的血,意味著生命在此交匯。

耶穌把這杯給我們,對我們說:這酒就是祂的血,邀請我們飲之,就是把祂的生命賜給我們;祂給我們機會,使我們有機會與祂的生命共融,因此,當我們喝下這杯酒的時候,我們就是在宣佈:我們接納祂的生命之恩。這就是盟約之血;盟約是屬於兩人之間的紐帶。

這是夫妻之間相互依存的紐帶。當我們領受基督的寶血時,我們就是接受基督與我們之間建立起來的盟約,這盟約就是共融的生命。以色列人在西奈(Sinai)訂立了盟約。梅瑟做了什麼?祂正是用了血禮,祂在祭臺上灑上血,百姓說:這血同樣是天主與百姓共融的生命。

但是,我們知道:不忠信的人,數次破壞了這個盟約。他們重新與天主訂立盟約。接著,他們再次把它打破。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這個盟約是建基在書寫在石頭上的,人們必須遵從的法律和誡命。誡命說:不可偷盜,不可說謊,不可殺人,不可行姦淫,但是,以色列人的心告訴他們:要行姦淫,偷盜,甚至殺害仇敵。

天主打算做什麼呢?耶肋米亞先知告訴我們:天主許諾,有一天,祂會訂立一個新盟約,不是建基於書寫在石頭上,人所不能遵行的法律,而是建基於祂訂立的新約。祂要把自己的法律刻在每人的心上。這就是新約。這樣的話,心就會按照上主的旨意,支配生命的衝動。就好似一個女人成了母親,她不再需要外在的規則,她的心告訴她:她要給自己的孩子做什麼,因此,一人接受了這個新生命時,人就有了一顆新的心,迫使他按照天主的旨意 生活。

耶穌把自己的生命賜給我們,我們喝下這杯酒的時候,就領受了祂的生命;那樣的話,聖體聖事成了真,而非虛偽的,我們必須在日常生活中,以我們的生活,具體表現出來,我們的生活,必須與納匝肋人耶穌的生活,完全一致。

經文的結尾處向我們表達了一些神秘的表達:耶穌說,祂不再喝這葡萄酒,直到祂在天主的國裡,祂才會再喝這酒。耶穌的恩許是美麗的,祂說:祂要受巨大痛苦的日子,必要來到,因為我不得不付出我的生命,這看起來好似一個失敗者,這是即將發生的事。要記住,總有一天,我們要再喝這酒;也就是說:在天主的國裡,喜樂必要圓滿,天主為這個世界制定的愛的計畫,在天主的國裡,必定成全。這就是我們要再喝新酒的日子。當我們認識到天主對世界的計畫時,我們的喜樂,就會迸發。

我祝你們大家主日喜樂,一周愉快。

© 全屬於禰 & 樂仁出版社(中國澳門)
Cum Approbatione Ecclesiastica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