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乙)常年期第十三主日:令人轉變的觸摸

令人轉變的觸摸
福音:谷5:21-43

Fr. Jijo Kandamkulathy CMF
Claretian Publications, Macau

今天的福音講述了兩個奇跡,一環接著一環。一個奇跡是患血漏症12年的婦人得到醫治,另一個奇跡是會堂長雅依洛(Jairus)12歲女兒復活了。首先,我們錯誤的認為:這是一環套著一環的故事,這令人印象深刻。經過仔細分析以後,我們發現:作者顯然是希望我們把這兩個故事當作一個故事的兩個部分來理解。

我們對反復提到的數字12很感興趣。在這裡的兩個女性角色極具象徵意義。這與以色列的十二支派有關,整個以色列都在失去生命。流血意味著生命的衰退和死亡。她們的司祭和先知(醫生)沒有設法醫治她們。要記得:在希伯來語中,以色列(Israel)一詞是一女性化的名字。12歲小女孩的死,意味著以色列即將死去,意味著邀請人們相信基督會帶來醫治,祂會使之復活。因此,這些故事,並非屬於發生在那兩人身上的單獨奇跡,而是對整個以色列人和基督徒團體的教導。

這個婦人,她為什麼要偷偷觸摸耶穌?按照猶太法律中關於“潔”的法律禁止一個血漏的婦人與人接觸,觸碰舉行禮儀的用品(參看:肋15:19-24)這是禁忌。大約三年前,我曾讀到過來自尼泊爾的報導,一個正處於經期的女孩,被隔離在村外的小屋內,被蛇咬死而死。直到現在,猶太人仍然在延續這樣的做法。

那曾觸摸過在月經期內流血的婦人的人,變得不潔,直到晚上,需要沐浴,以此行取潔禮,才能被認為是潔淨的。同樣,觸摸耶穌,就會使耶穌變得不潔。這就是她暗自觸摸耶穌的原因。耶穌使這事公諸於眾。這個故事除了具有象徵意義以外,耶穌使女性的生理現象超越受到玷污,成為她生理性生命的正常過程。在那個時候,耶穌多麼具有預見性,想一想,直到現在,猶太人都沒有改變這樣的禁忌!祂也公開證明了一件事:至聖所也不會因這些污穢受到玷污。

福音經文中,另一處引起我們注意的小事,就是人們對那小女孩死訊的回應,他們帶有一種沮喪的情感,他們認為:耶穌難以掌控死亡。以色列是無藥可救的。在今天的教會中,時常看到這種沮喪的情緒。人們也會想到另一個瞬間:每人生活的處境,是無法改變的;就連天主也救不了我們。天主的回答是:沒有什麼處境是祂無法控制的。只要相信,祂就是使我們發生改變,甚至能使我們擺脫死亡。

這個故事帶給每個人的意義,更多的與使人得到醫治的觸摸有關。人群不斷推擠,想要接近耶穌。許多人觸摸了耶穌。有一點很突出。耶穌知道,觸摸的力量,極其強大。這個力量,甚至不在祂的身上,而是在祂的衣穗上。耶穌甚至不知這使人得到醫治的力量,何時從祂身上消失。在耶穌身邊的許多人,他們不希望,這樣的轉變,在他們的生活中產生果效。只有那心懷善意,信賴祂的人,才能真正發生轉變。

天主常賜給我們祂的祝福,但是,只有我們心懷善意,我們才能獲得這些祝福。

© 全屬於禰 & 樂仁出版社(中國澳門)
Cum Approbatione Ecclesiastica 2024

2024(乙)常年期第十三主日:令人转变的触摸

令人转变的触摸
福音:谷5:21-43

Fr. Jijo Kandamkulathy CMF
Claretian Publications, Macau

今天的福音讲述了两个奇迹,一环接着一环。一个奇迹是患血漏症12年的妇人得到医治,另一个奇迹是会堂长雅依洛(Jairus)12岁女儿复活了。首先,我们错误的认为:这是一环套着一环的故事,这令人印象深刻。经过仔细分析以后,我们发现:作者显然是希望我们把这两个故事当作一个故事的两个部分来理解。

我们对反复提到的数字12很感兴趣。在这里的两个女性角色极具象征意义。这与以色列的十二支派有关,整个以色列都在失去生命。流血意味着生命的衰退和死亡。她们的司祭和先知(医生)没有设法医治她们。要记得:在希伯来语中,以色列(Israel)一词是一女性化的名字。12岁小女孩的死,意味着以色列即将死去,意味着邀请人们相信基督会带来医治,祂会使之复活。因此,这些故事,并非属于发生在那两人身上的单独奇迹,而是对整个以色列人和基督徒团体的教导。

这个妇人,她为什么要偷偷触摸耶稣?按照犹太法律中关于“洁”的法律禁止一个血漏的妇人与人接触,触碰举行礼仪的用品(参看:肋15:19-24)这是禁忌。大约三年前,我曾读到过来自尼泊尔的报道,一个正处于经期的女孩,被隔离在村外的小屋内,被蛇咬死而死。直到现在,犹太人仍然在延续这样的做法。

那曾触摸过在月经期内流血的妇人的人,变得不洁,直到晚上,需要沐浴,以此行取洁礼,才能被认为是洁净的。同样,触摸耶稣,就会使耶稣变得不洁。这就是她暗自触摸耶稣的原因。耶稣使这事公诸于众。这个故事除了具有象征意义以外,耶稣使女性的生理现象超越受到玷污,成为她生理性生命的正常过程。在那个时候,耶稣多么具有预见性,想一想,直到现在,犹太人都没有改变这样的禁忌!祂也公开证明了一件事:至圣所也不会因这些污秽受到玷污。

福音经文中,另一处引起我们注意的小事,就是人们对那小女孩死讯的回应,他们带有一种沮丧的情感,他们认为:耶稣难以掌控死亡。以色列是无药可救的。在今天的教会中,时常看到这种沮丧的情绪。人们也会想到另一个瞬间:每人生活的处境,是无法改变的;就连天主也救不了我们。天主的回答是:没有什么处境是祂无法控制的。只要相信,祂就是使我们发生改变,甚至能使我们摆脱死亡。

这个故事带给每个人的意义,更多的与使人得到医治的触摸有关。人群不断推挤,想要接近耶稣。许多人触摸了耶稣。有一点很突出。耶稣知道,触摸的力量,极其强大。这个力量,甚至不在祂的身上,而是在祂的衣穗上。耶稣甚至不知这使人得到医治的力量,何时从祂身上消失。在耶稣身边的许多人,他们不希望,这样的转变,在他们的生活中产生果效。只有那心怀善意,信赖祂的人,才能真正发生转变。

天主常赐给我们祂的祝福,但是,只有我们心怀善意,我们才能获得这些祝福。

© 全属于祢 & 乐仁出版社(中国澳门)
Cum Approbatione Ecclesiastica 2024

Homily for 13th Sunday in Ordinary Time Year B

The Transforming Touch
Mk 5:21-43

Fr. Jijo Kandamkulathy CMF
Claretian Publications, Macau

The gospel today depicts two miracles, one inserted into the other. One is the healing of a woman who had abnormal bleeding for 12 years. The other, raising the 12-year-old dead daughter of Jairus, the synagogue official. What strikes us first is the mistake of inserting one story into another. On closer analysis, it becomes clear that the author wanted us to read these two as two parts of the same story.

We are intrigued by the repeated reference to 12 years. Both are female characters and very symbolic. This has something to do with the 12 tribes of Israel. The whole of Israel is running out of life. Blood flow symbolizes ebbing out of life, death. And their priests and prophets (physicians) have not managed to heal her. Remember, the word Israel is feminine gender in Hebrew. The 12-year-old girl’s death is indicative of the impending death of Israel and the invitation to trust in Christ for healing and resurrection. So, the stories are not private miracles done to two individuals but a catechesis for Israel as a whole and the community of Christians as well.

Why did the woman touch Jesus secretly? The Jewish law of purity prevents a woman with a flow of blood from contaminating people and things used for rituals (Lev. 15:19-24). It is taboo. Such taboos are prevalent in many other societies, even now. About three years ago, I read the report from Nepal about the death of a girl who was isolated to a hut outside the village during her menstrual period, died of a snake bite. The Jews continue the practice even now.

The person who touches a woman in her monthly blood flow becomes defiled until evening and requires a ritual bath to be considered clean. So, touching Jesus would make Jesus unclean too. This is the reason she goes to touch him in secret. Jesus makes the event public. Beyond the symbolic import of the story, Jesus also makes the biological phenomenon of the woman’s body a normal process beyond defilement. How prophetic Jesus was at that time, considering, even now, most Jews have not changed this taboo! He also proves something else in public, the holy of holies does not get defiled by these impurities.

Another little matter that strikes our attention in the passage is the people’s response to the news of the girl’s death. There is a sense of despondence in them that Jesus will have no power over death. Israel is beyond redemption. Such despondencies are also common in our Church today. There are also moments that people consider. Personal life situations are irredeemable; there are these not-even-God-can-save-us moments. The answer of the Lord is, there is no situation beyond his control. Just trust in his ability to transform us, even out of death.

The personal import of this story is more about the touch that healed. The crowd kept jostling and shoving to get closer to Jesus, and many touched Jesus. There was one touch that stood out. Jesus knew that touch was powerful. It was not even on him, just the fringe of his cloak. Even Jesus was unaware when the power to heal went out of him. Many people who walk around Jesus need not get a transforming effect in life. It is the one who is well disposed and is putting one’s trust in Him who is transformed.

God always gives his blessings, but only when we are disposed enough will we attain them.

© Claretian Publications, Macau
Cum Approbatione Ecclesiastica 2024

與主嘆啡:2024年6月30日

常年期第十三主日
福音:谷5:21-43
觸摸,得救吧!

今天的福音經文很好的展示了信德在醫治的過程中使人改變的力量。我們見證了耶穌進行了兩次醫治。首先是患血漏12年的婦人, 當她一接觸耶穌的衣服,就痊癒了。第二:葛法翁會堂長雅依洛(Jairus)的女兒的復活,這證明了在死亡面前,信德的力量。

第一個婦人代表的是以色列,以色列是上主的新娘,她離開丈夫,成了不潔的。只有她回到丈夫那裡 —— 那不潔的婦人觸摸耶穌 —— 她才會從不潔中得到醫治,再度結果。這個婦人相信耶穌,她對自己說:“如果我能成功,甚至,我只要觸摸祂的衣服,我就會得救。”她所說的,不是“獲得痊癒”而是“得救”。得救意味著,不再失掉性命。

雅依洛的女兒也代表以色列。以色列,不接受救主,如同一個死人一樣,如果新郎不扶養她,她就沒有生命。救主耶穌親手把她扶起來,使她復活。

重要的是:要記住:這兩位女性代表的是我們每一個人,我們如同她們一樣,蒙召去創造生命。在聖體聖事中,我們有機會觸摸祂,與祂的天主性建立聯繫。我們有機會在我們身邊人的生活中觸摸天主的肖像。為能得救,我們要做的,就是在聖體聖事中,在天主聖言中,在我們身邊人的生活中,與祂接觸。我們的盼望,就是得到這樣的救贖。

© 全屬於禰 &樂仁出版社 (中國澳門)
Cum Approbatione Ecclesiastica 2024

与主叹啡:2024年6月30日

常年期第十三主日
福音:谷5:21-43
触摸,得救吧!

今天的福音经文很好的展示了信德在医治的过程中使人改变的力量。我们见证了耶稣进行了两次医治。首先是患血漏12年的妇人, 当她一接触耶稣的衣服,就痊愈了。第二:葛法翁会堂长雅依洛(Jairus)的女儿的复活,这证明了在死亡面前,信德的力量。

第一个妇人代表的是以色列,以色列是上主的新娘,她离开丈夫,成了不洁的。只有她回到丈夫那里 —— 那不洁的妇人触摸耶稣 —— 她才会从不洁中得到医治,再度结果。这个妇人相信耶稣,她对自己说:“如果我能成功,甚至,我只要触摸祂的衣服,我就会得救。”她所说的,不是“获得痊愈”而是“得救”。得救意味着,不再失掉性命。

雅依洛的女儿也代表以色列。以色列,不接受救主,如同一个死人一样,如果新郎不扶养她,她就没有生命。救主耶稣亲手把她扶起来,使她复活。

重要的是:要记住:这两位女性代表的是我们每一个人,我们如同她们一样,蒙召去创造生命。在圣体圣事中,我们有机会触摸祂,与祂的天主性建立联系。我们有机会在我们身边人的生活中触摸天主的肖像。为能得救,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圣体圣事中,在天主圣言中,在我们身边人的生活中,与祂接触。我们的盼望,就是得到这样的救赎。

©全属于祢 & 乐仁出版社(中国澳门)
Cum Approbatione Ecclesiastica 2024

2024(乙) 常年期第十三主日講道

乙年常年期第十三主日
福音:谷5:21-43
Fernando Armellini 神父的評述

祝各位主日喜樂。

今天的福音講述了耶穌的兩次醫治:一個是觸摸祂外衣的婦人,她得到了醫治,接著,就是葛法翁會堂長雅依洛(Jairus)的女兒的復活。聖史在單獨的敘述中包含了這兩個篇章,我們注意到:這兩個篇章有共同點,聖史援引的聖經圖像,雖然,其純粹是超越物質資料的邀請,耶穌進行了兩次醫治,祂擁有這樣的能力。

首先,讓我們注意:這是關於兩個婦人得到醫治的事件;因此,這指的就是生命。婦人帶來了生命,在她身上,一切都在訴說生命;讓我們記得, 在創世紀中記載說:男人自己的妻子取名時,他稱她“fava”,聖經解釋說,他之所以這樣稱呼她,是因為她是眾生的母親。第一個男人就是這樣給自己的妻子下定義的:賦予生命者,因為在婦人身上的一切,都呼籲人們接納生命。

福音經文中,這兩個婦人是怎樣的人呢?一個患血漏12年了,因此,她是不潔的;她的丈夫不能接近她;她就無法創造生命。雅依洛的小女兒,到了12歲,正是適婚年齡,她可以帶來生命;但是,她的生命就此打斷,她死了。耶穌能做什麼?這兩個婦人代表了誰?她們兩人都添加了許多數字,我們都知道,數字12,雅依洛的女兒的年齡是12歲。那個婦人,患血漏12年了。關於這個數字,有太多的固執,以至許多人不理解其中提到的以色列。

這兩個婦人所代表的,就是以色列。首先指向以色列的,就是上主的新娘,她拋棄了自己的丈夫,成了不潔的。丈夫不再接近她;她就無法生育。這個妻子,只有找到基督,她才能治好自己的疾病,她能再次生育,她所繁衍的後代,如同天上的星辰,正如天主向亞巴郎許下的恩許。雅依洛的女兒,指向的是以色列。她到了適婚年齡。我們知道,以色列是上主的新娘,這個少婦到了適婚的年齡。她能孕育生命,但是,如果她沒有遇到自己的丈夫,如同她沒有握住自己丈夫的手,如果丈夫不把她扶養長大,她就死了。

顯然,聖史馬爾谷一定是想暗示,這婦人是以色列的象徵;如果她不遇到基督,就不會有結果,但是,這兩個婦人,不僅僅代表以色列;她們是全體人類遭遇狀況的象徵:眾人蒙召建立生命,但是,他們發現自己正在死亡的狀態,生命就停止了。

我想要回顧最後一個象徵的細節,這對理解這段福音,至關重要。就是在聖經中,關於血的含義。正如我們知道,血代表的是生命。失血意味著失去 生命。肋未紀說:每個生命體中都有血。因此,虔誠的以色列人,不能吃窒息動物的肉,因為在這肉內有生命,生命屬於天主。祂是生命之主;血必須時常歸於天主;人不能佔有它。

今天,我們面對這兩個婦人,一個仍然在失去生命,另一個已完全失掉了生命。讓我們記住,這兩個沒有名字的婦人,她們所代表的是我們每個人的處境。讓我們稍後加以理解。

現在,讓我們來聽,故事是怎樣開始的:

“那時候,耶穌坐船,再渡到對岸,一大群人聚在祂身邊,祂就留在海邊。有一個名叫雅依洛的會堂長前來。他一見耶穌,就跪在祂的腳前,熱切祈求祂說:“我的女兒正在瀕死的時刻。求禰前來給她覆手,好使她能好轉並生活下去。”祂就同他去了,一大群人追隨著祂,並擁擠著祂。

我們記得,上周的福音講述的是:門徒不得不面對的風暴,不得不聽從救主對他們的吩咐,帶著祂渡到海的對岸,把祂的福音帶到外邦人的地方。大海與這樣的穿越相對;這船甚至冒著要沉沒的風險,如果基督不在船上, 這船早就沉沒了。然後,在外邦人的土地上,事情一點都不順利,因為耶穌藉自己的聖言,把不潔之神逐出那個社會;他們就趕走了祂;他們寧可維持原狀。基督徒必須把這一點牢記於心:你所宣講的福音,人們可以接受,也可以拒絕。人必須如同救主一樣,尊重人們的選擇,容許他們自由選擇。

耶穌帶著門徒回去了,他們來到葛法翁的時候,有一大群人等著他們,耶穌開始教導他們。在特定的時刻,人群中出現了一個重要人物:雅依洛,他是會堂長,為眾人所熟知。雅依洛做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姿態,他跪在耶穌腳前。他正面臨著一個無法解決的問題:面對死亡即將來到,帶走他的女兒,他感到無助,他給了她生物學上的生命,但是現在,他看到這個生命即將結束。他對此無能為力。就是發生在我們人類身上的事;人除了產生生物學上的生命以外,不能產生別的生命。因此,如果我們從物質的角度來看,每一個人的出生,只會徒增可朽之人的數目;事實上,死亡常會帶走受造物。人唯一能做的,就是推遲這個敗績,最終,人只能聽天由命。

雅依洛明白這是人類的處境;他的女兒是所有人的真實寫照;然而,他明白,只有基督能為她做什麼,免得死亡得勝。我們將會看到耶穌做了什麼;祂要戰勝使生命死亡的死亡,這標誌著祂真正的得勝。

雅依洛對耶穌說:“請來,在她身上覆手,好使她能康復,得以生活。”耶穌就離開,與他同行。有許多人追隨祂,聚在祂的四周。重要的是:在場的有一大群擠在耶穌周圍的人,他們跟隨耶穌,推擠著祂。有些人想要把祂拉到自己身邊;有些人對祂抱有錯誤的希望,他們期望祂能賜給他們什麼,為他們而言,只在耶穌身邊,成為崇拜耶穌的狂熱分子,遠遠不夠。不。理解祂能賜給我們什麼,十分緊要。

在這人群中,我們發現,有一個婦人,與別人不同,她走近耶穌,尋求祂能賜給她什麼。讓我們來聽,她期望耶穌能她什麼:

在那裡,有一個婦人,受血漏之苦已十二年了。在許多醫生手上,她受了極大的痛苦,她用盡了自己所有的一切。然而,她非旦沒有得到幫助,反而更糟糕了。她聽說過耶穌,就在人群中,走在祂的後面,並觸摸祂的外衣。她說:“我若觸摸到祂的衣服,我就會痊癒。”她的血漏立刻幹了。她感覺自己身上的痛苦被治癒了。

我們知道:血是生命的象徵,失血就是失掉生命;這個婦人的處境,就是失掉生命。這正是人類的寫照。從我們出生開始,從我們的父母那裡得到生物上的生命開始,生命在每時每刻中間流失。我們試圖再堅持一段時間:我們求助醫生,但是,生命依然逝去。人類所做的全部嘗試,拼盡全部能力,都無法終結這種流失。他們嘗試過冬眠,克隆,雜交,人型機器化,跨人文主義,後人文主義。人們甘願為此付出所有的金錢,只為了不失掉的生命。聖詠49首說:“不論你付出多少,都不足以贖回你的生命,永遠不能。”因此,如果生命如同蠟燭一樣,一點一點消耗,最後熄滅,生命就終結了,沒有都沒有留下,要如何才能把生命留下呢?

為許多人而言,做自己想做的事,做自己喜歡的事,就是享受生命。這個婦人,她一聽說這人可以阻止生命的流失,就相信祂,她對自己說:“如果我成功了,哪怕只是觸摸了祂的衣穗,我就會得救;我正失去的生命進程,就會止息。”她並沒有說“得到醫治”而是說“得救。”拯救意味著不再有生命損失。在這裡的注意力的集中在耶穌的長袍,耶穌的外衣,這很重要,耶穌的外衣代表的是什麼。外衣是我們身體,我們人格的延展,衣服是我們外表和行動的象徵,它表明的別人對我們的看法。讓我們記得,聖保祿極其強調:門徒必須穿上基督的外衣,就是耶穌的人格。誰若遇到門徒,定能從那人身上認出基督的外衣,那人就相似基督;在馬爾谷福音第2章,耶穌說:這個皮囊(garment)必須是全新的,而不是用新布縫補的舊皮囊。這不再是人們穿的衣服和長袍,而是天主子給自己穿上的衣服和長袍,我們以這樣的人性理解天主,這是祂的長袍,人若要繼續保留,而不失掉生命,就必須接觸這件長袍。再進一步:有人會說:耶穌的衣服足以觸及地幔。在每一個地方,每一個村子,每一個城鎮,每座城市,每處鄉間,他們把病人放在廣場上,他們祈求耶穌衣服的穗頭能接觸到他們。這是什麼意思?不再失掉性命,你必須接觸基督的人性,把你的生命與祂的生命結合在一起。如果你的生命與祂的生命相聯,那麼時間逝去,並非浪費生命,而是永不毀滅的真生命;如果你想給自己留下性命,就會失去它,如果你獻出了生命,生命就成了愛,愛就是在我們內的天主。獻出生命的人,決不會再失掉它。這就是耶穌所說:誰若愛惜自己的性命,誰若出於自私,保留生命,就會失掉它,你舍掉自己所做的每個愛的姿態,就是在延續生命,觸摸過耶穌的外衣的人,就不再是燃盡熄滅的蠟燭,而是一株持續長生的樹,這棵樹完全成熟後,就會季季結果。因此,要變得明智,不再失掉生命。

這婦人行事隱秘,她在耶穌背後,她不想被人看到,她不想被任何人知道。為什麼?因為她感到害怕,感到羞愧,因為她的姿態,是當時的宗教當局以天主之名予以譴責的姿態。耶穌不認同這個宗教當局,想要廢除把不潔之人邊緣化的天主形象。讓我們來聽,祂做了什麼:

耶穌立刻感到有一種能力從自己身上出去,就在人群中四周回顧,問說:“誰觸摸了我的衣服?”門徒們卻對耶穌說:“禰看,人群怎樣擁擠著禰,而禰卻問:‘誰觸摸了我的衣服?’”祂四周觀看,想要看看是誰做了這事。那婦人,意識到在自己身上發生的事,就戰戰兢兢地前來。她在耶穌跟前跪下,把全部實情都告訴了祂。耶穌對她說:“女兒,妳的信德救了妳。平安回去吧,妳的病治好了。”

我相信,如果我們處在耶穌的地位,我們的行為可能有所不同。我們可能不會叫那婦人來到人前。她一直在秘密行動,試圖不讓任何人注意到她,因為她感到羞愧,她知道自己的處境,人們把她看作一個應當避開的不潔之人。她也感到害怕,因為她好似癩病人,違背避開所有人的規定,因為如果她在街上接觸任何人,就會使那人不潔。她感覺自己離天主很遠,因為天主是生活的天主,她患有血漏,正在失掉性命。但是,耶穌在全世界面前呼喊她。經文上說:她很害怕,一直戰戰兢兢。耶穌想要世人看到她,因為耶穌想在眾人面前說:我們必須終結那人是不潔的想法,人能做不潔的事,但是,這人從來都不是不潔的, 即使身患疾病,或患有道德疾病,不應感到羞愧,這樣的思想,必須終結。耶穌說:要與這個外邦化的天主形象保持距離;外邦化的天主不許任何人接觸那些被認為是不潔的人。耶穌想要消除的,正是當時宗教領袖灌輸的信仰。

那個婦人當著眾人的面,坦承剛才發生的事。耶穌的回答是:“女兒”天主把這個患病的婦人看作女兒,在這個極具象徵意義的故事,疾病指的就是人們正在失去生命的處境。凡處於這種境地的人,常被稱作天主的兒女。此外,讓我們注意到:在場的人有許多,被這樣稱呼的,只有她一個。天主不把任何人看作是不潔的,祂不希望任何人因失掉生命,感覺自己被邊緣化了。人們可能會患病,天主愛了他們;人們創造了這些分離,天主想要消除它們。她的信德,當受稱讚,她來到耶穌跟前,並非受人推擠或受到強迫,因為她原本可以成為人群中的一部分,可以成為一個崇拜耶穌的人,可以成為參加宗教節日的一份子,但是,她仍然不能觸摸基督。滿懷信德,觸摸祂,這就意味著把自己的生命與祂的生命相聯,不再失掉性命。最後,耶穌對婦人說:“shalom,平安去吧,喜樂,充滿生命。”

現在,你知道天主愛你,因此,你處在安寧中。接著,繼續講述雅依洛的故事。讓我們來聽:

祂正說話的時候,有人從會堂長的家裡來,說:“你的女兒已經死了;為什麼還要勞煩老師呢?”耶穌沒有理會聽到的話,祂對會堂長說:不要害怕;只要有信心。”除了伯多祿,雅各伯和雅各伯的兄弟若望外,祂沒有允許任何人隨同祂入內。他們來到會堂長家裡的時候,看見一幕喧鬧的景象,人們哭泣並大聲哀號。於是耶穌對他們說:“為什麼這樣喧鬧哭泣?孩子並沒有死,只是睡著了。”他們遂譏笑祂。雅依洛是相信基督,觸摸過祂的衣裳,相信祂的建議的人。祂給你們說:交托你的生命,你就不再失掉它。

你建立了一種永恆的生命。此外,在那些相信的人心中會產生疑惑,因為那些人能看到速速消散,以死亡終結的生命,他們認為:墳墓是所有人的歸宿。因此,一切都結束了。信友們可能會心生懷疑,他們可能會感到好奇,我完全交托自己的一生,是否會感到後悔?如果我和別人一樣,喜愛這個生命,那不是更好嗎?這正是約伯的朋友對約伯說的話:“放棄吧,死亡為王,你的女兒已經死了。”

耶穌對雅依洛和相信祂的人說:“不要害怕,只要有信德。”信友可能會心生恐懼,但是“不要相信,不要害怕死亡,繼續相信我的建議。”耶穌在伯多祿,雅各伯和若望的陪伴下,進了雅依洛的家,在這個屋子裡,有痛苦的呼號,哀歎,哭泣 ……這正是東方習俗的典型場景。人們面對死亡,只是在哀歎和詛咒悲哀的命運 ……這就是落到每人身上,任何人都無法逃脫的命運。

耶穌是如何看待死亡的呢、祂進到這間屋子說:“為什麼這樣喧鬧哭泣?這個女孩並沒有死,而是睡著了。”耶穌採用的圖像,正是初期教會所接受的圖像,保祿也用睡眠當作死亡的圖像,這並不是結局,而為了喚醒。這是一個脆弱的圖像,但是,如果天主接觸了亡者,那亡者就不再死了,而是生活的。所終結的是生理態的生命,但是,誰若交出自己的性命,卻保留了生命,因為在愛內的生命,是永恆的生命。

“他們嘲笑祂。”他們的意思是:“又來了一個保守療法的人,又來一人,用新的假想,解釋死亡的奧秘。”讓我們來看,耶穌是怎麼做的:於是,祂把他們都趕出去了。祂帶著孩子的父親和母親,以及那些同祂在一起的人,進到孩子所在的房屋。祂拿起那小女孩的手,對她說:“小女孩,我給妳說,起來!那個十二歲的女孩,立即起來,來回走動。那時,他們完全驚呆了。祂嚴令他們不要讓人知道這事,又說要給她些吃的。耶穌來到雅依洛的家,就把他們都趕了出去,人。這樣的哀悼方式,在祂來到世界以前,就已存在;訓道者說的對:“植物,動物和人類的命運是一樣的。”

生理上的生命,終究要結束,但是現在,耶穌來到,祂邀請我們用不同的方式理解死亡。這不是一件壞事,這就是人類的命運。人不能是不同的,不能是不可朽壞的,因為他們不再是“人”了。

天主子已經觸摸這人,這人不再只是生理性生命終結的人,天主子來到我們中間,成了我們中間的一個,觸摸了人類,給人類帶來了生命。現在,讓我們來看,耶穌是如何與死亡聯繫在一起的。祂帶著證人和孩子的雙親,也就是那些一生下來,註定要死的人,來到孩子所在的房間。必須核實,他們是否有能力保護生命,這個註定要終結,不能持久的生理性生命。甚至天主也不能維持這個生命,因為這個生命是非人道的;我們不再是“人”於是,祂帶來了門徒,他們必須親眼看到,祂在接觸這人的時候,會發生什麼。祂拿起那小女孩的手,對她說:’Talitha koum,’ 意思是:“小女孩,我給妳說:起來吧!”Egéirein’ 的意思是“復活。”因為天主子接觸了人,死亡就變得很戲劇化,死亡的刺,就消失了;它被徹底擊敗了。

讓我們留意 :耶穌做出的是一個醫治的姿態,祂如同醫生所做的那樣,把這個女孩帶回了世界,回到了這個生理性的生命,耶穌做出了一個驚人的姿態,但是,這不是戰勝死亡。戰勝死亡,意味著藉著觸摸人類,交出自己的生命,耶穌交出的,就是永生者的生命。生理性的生命終結時,永生者的生命,繼續存在;如此就戰勝了死亡。耶穌作出的姿態,標誌著:祂有權賦予生命,有權戰勝死亡。

這是祂提出的最後建議:“要給她一些東西吃。”這就是祂觸摸人類時賞賜的生命,就是永恆者的生命,這個生命,必須藉祂的聖言,不斷得到滋養。祂的聖言告訴我們:如果你出於愛德,交出自己的生命,你的生命,就受到永存者生命的滋養,當你的生命相似永存者的生命時,你的生命,就與天父的生命相似。

我祝你們大家主日喜樂,一周愉快。

© 全屬於禰 & 樂仁出版社(中國澳門)
Cum Approbatione Ecclesiastica 2024

2024(乙)常年期第十三主日讲道

乙年常年期第十三主日
福音:谷5:21-43
Fernando Armellini 神父的评述

祝各位主日喜乐。

今天的福音讲述了耶稣的两次医治:一个是触摸祂外衣的妇人,她得到了医治,接着,就是葛法翁会堂长雅依洛(Jairus)的女儿的复活。圣史在单独的叙述中包含了这两个篇章,我们注意到:这两个篇章有共同点,圣史援引的圣经图像,虽然,其纯粹是超越物质数据的邀请,耶稣进行了两次医治,祂拥有这样的能力。

首先,让我们注意:这是关于两个妇人得到医治的事件;因此,这指的就是生命。妇人带来了生命,在她身上,一切都在诉说生命;让我们记得, 在创世纪中记载说:男人自己的妻子取名时,他称她“fava”,圣经解释说,他之所以这样称呼她,是因为她是众生的母亲。第一个男人就是这样给自己的妻子下定义的:赋予生命者,因为在妇人身上的一切,都呼吁人们接纳生命。

福音经文中,这两个妇人是怎样的人呢?一个患血漏12年了,因此,她是不洁的;她的丈夫不能接近她;她就无法创造生命。雅依洛的小女儿,到了12岁,正是适婚年龄,她可以带来生命;但是,她的生命就此打断,她死了。耶稣能做什么?这两个妇人代表了谁?她们两人都添加了许多数字,我们都知道,数字12,雅依洛的女儿的年龄是12岁。那个妇人,患血漏12年了。关于这个数字,有太多的固执,以至许多人不理解其中提到的以色列。

这两个妇人所代表的,就是以色列。首先指向以色列的,就是上主的新娘,她抛弃了自己的丈夫,成了不洁的。丈夫不再接近她;她就无法生育。这个妻子,只有找到基督,她才能治好自己的疾病,她能再次生育,她所繁衍的后代,如同天上的星辰,正如天主向亚巴郎许下的恩许。雅依洛的女儿,指向的是以色列。她到了适婚年龄。我们知道,以色列是上主的新娘,这个少妇到了适婚的年龄。她能孕育生命,但是,如果她没有遇到自己的丈夫,如同她没有握住自己丈夫的手,如果丈夫不把她扶养长大,她就死了。

显然,圣史马尔谷一定是想暗示,这妇人是以色列的象征;如果她不遇到基督,就不会有结果,但是,这两个妇人,不仅仅代表以色列;她们是全体人类遭遇状况的象征:众人蒙召建立生命,但是,他们发现自己正在死亡的状态,生命就停止了。

我想要回顾最后一个象征的细节,这对理解这段福音,至关重要。就是在圣经中,关于血的含义。正如我们知道,血代表的是生命。失血意味着失去 生命。肋未纪说:每个生命体中都有血。因此,虔诚的以色列人,不能吃窒息动物的肉,因为在这肉内有生命,生命属于天主。祂是生命之主;血必须时常归于天主;人不能占有它。

今天,我们面对这两个妇人,一个仍然在失去生命,另一个已完全失掉了生命。让我们记住,这两个没有名字的妇人,她们所代表的是我们每个人的处境。让我们稍后加以理解。

现在,让我们来听,故事是怎样开始的:

“那时候,耶稣坐船,再渡到对岸,一大群人聚在祂身边,祂就留在海边。有一个名叫雅依洛的会堂长前来。他一见耶稣,就跪在祂的脚前,热切祈求祂说:“我的女儿正在濒死的时刻。求祢前来给她覆手,好使她能好转并生活下去。”祂就同他去了,一大群人追随着祂,并拥挤着祂。

我们记得,上周的福音讲述的是:门徒不得不面对的风暴,不得不听从救主对他们的吩咐,带着祂渡到海的对岸,把祂的福音带到外邦人的地方。大海与这样的穿越相对;这船甚至冒着要沉没的风险,如果基督不在船上, 这船早就沉没了。然后,在外邦人的土地上,事情一点都不顺利,因为耶稣藉自己的圣言,把不洁之神逐出那个社会;他们就赶走了祂;他们宁可维持原状。基督徒必须把这一点牢记于心:你所宣讲的福音,人们可以接受,也可以拒绝。人必须如同救主一样,尊重人们的选择,容许他们自由选择。

耶稣带着门徒回去了,他们来到葛法翁的时候,有一大群人等着他们,耶稣开始教导他们。在特定的时刻,人群中出现了一个重要人物:雅依洛,他是会堂长,为众人所熟知。雅依洛做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姿态,他跪在耶稣脚前。他正面临着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面对死亡即将来到,带走他的女儿,他感到无助,他给了她生物学上的生命,但是现在,他看到这个生命即将结束。他对此无能为力。就是发生在我们人类身上的事;人除了产生生物学上的生命以外,不能产生别的生命。因此,如果我们从物质的角度来看,每一个人的出生,只会徒增可朽之人的数目;事实上,死亡常会带走受造物。人唯一能做的,就是推迟这个败绩,最终,人只能听天由命。

雅依洛明白这是人类的处境;他的女儿是所有人的真实写照;然而,他明白,只有基督能为她做什么,免得死亡得胜。我们将会看到耶稣做了什么;祂要战胜使生命死亡的死亡,这标志着祂真正的得胜。

雅依洛对耶稣说:“请来,在她身上覆手,好使她能康复,得以生活。”耶稣就离开,与他同行。有许多人追随祂,聚在祂的四周。重要的是:在场的有一大群挤在耶稣周围的人,他们跟随耶稣,推挤着祂。有些人想要把祂拉到自己身边;有些人对祂抱有错误的希望,他们期望祂能赐给他们什么,为他们而言,只在耶稣身边,成为崇拜耶稣的狂热分子,远远不够。不。理解祂能赐给我们什么,十分紧要。

在这人群中,我们发现,有一个妇人,与别人不同,她走近耶稣,寻求祂能赐给她什么。让我们来听,她期望耶稣能她什么:

在那里,有一个妇人,受血漏之苦已十二年了。在许多医生手上,她受了极大的痛苦,她用尽了自己所有的一切。然而,她非旦没有得到帮助,反而更糟糕了。她听说过耶稣,就在人群中,走在祂的后面,并触摸祂的外衣。她说:“我若触摸到祂的衣服,我就会痊愈。”她的血漏立刻干了。她感觉自己身上的痛苦被治愈了。

我们知道:血是生命的象征,失血就是失掉生命;这个妇人的处境,就是失掉生命。这正是人类的写照。从我们出生开始,从我们的父母那里得到生物上的生命开始,生命在每时每刻中间流失。我们试图再坚持一段时间:我们求助医生,但是,生命依然逝去。人类所做的全部尝试,拼尽全部能力,都无法终结这种流失。他们尝试过冬眠,克隆,杂交,人型机器化,跨人文主义,后人文主义。人们甘愿为此付出所有的金钱,只为了不失掉的生命。圣咏49首说:“不论你付出多少,都不足以赎回你的生命,永远不能。”因此,如果生命如同蜡烛一样,一点一点消耗,最后熄灭,生命就终结了,没有都没有留下,要如何才能把生命留下呢?

为许多人而言,做自己想做的事,做自己喜欢的事,就是享受生命。这个妇人,她一听说这人可以阻止生命的流失,就相信祂,她对自己说:“如果我成功了,哪怕只是触摸了祂的衣穗,我就会得救;我正失去的生命进程,就会止息。”她并没有说“得到医治”而是说“得救。”拯救意味着不再有生命损失。在这里的注意力的集中在耶稣的长袍,耶稣的外衣,这很重要,耶稣的外衣代表的是什么。外衣是我们身体,我们人格的延展,衣服是我们外表和行动的象征,它表明的别人对我们的看法。让我们记得,圣保禄极其强调:门徒必须穿上基督的外衣,就是耶稣的人格。谁若遇到门徒,定能从那人身上认出基督的外衣,那人就相似基督;
在马尔谷福音第2章,耶稣说:这个皮囊(garment)必须是全新的,而不是用新布缝补的旧皮囊。这不再是人们穿的衣服和长袍,而是天主子给自己穿上的衣服和长袍,我们以这样的人性理解天主,这是祂的长袍,人若要继续保留,而不失掉生命,就必须接触这件长袍。再进一步:有人会说:耶稣的衣服足以触及地幔。在每一个地方,每一个村子,每一个城镇,每座城市,每处乡间,他们把病人放在广场上,他们祈求耶稣衣服的穗头能接触到他们。这是什么意思?不再失掉性命,你必须接触基督的人性,把你的生命与祂的生命结合在一起。如果你的生命与祂的生命相联,那么时间逝去,并非浪费生命,而是永不毁灭的真生命;如果你想给自己留下性命,就会失去它,如果你献出了生命,生命就成了爱,爱就是在我们内的天主。献出生命的人,决不会再失掉它。这就是耶稣所说:谁若爱惜自己的性命,谁若出于自私,保留生命,就会失掉它,你舍掉自己所做的每个爱的姿态,就是在延续生命,触摸过耶稣的外衣的人,就不再是燃尽熄灭的蜡烛,而是一株持续长生的树,这棵树完全成熟后,就会季季结果。因此,要变得明智,不再失掉生命。

这妇人行事隐秘,她在耶稣背后,她不想被人看到,她不想被任何人知道。为什么?因为她感到害怕,感到羞愧,因为她的姿态,是当时的宗教当局以天主之名予以谴责的姿态。耶稣不认同这个宗教当局,想要废除把不洁之人边缘化的天主形象。让我们来听,祂做了什么:

耶稣立刻感到有一种能力从自己身上出去,就在人群中四周回顾,问说:“谁触摸了我的衣服?”门徒们却对耶稣说:“祢看,人群怎样拥挤着祢,而祢却问:‘谁触摸了我的衣服?’”祂四周观看,想要看看是谁做了这事。那妇人,意识到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事,就战战兢兢地前来。她在耶稣跟前跪下,把全部实情都告诉了祂。耶稣对她说:“女儿,妳的信德救了妳。平安回去吧,妳的病治好了。”

我相信,如果我们处在耶稣的地位,我们的行为可能有所不同。我们可能不会叫那妇人来到人前。她一直在秘密行动,试图不让任何人注意到她,因为她感到羞愧,她知道自己的处境,人们把她看作一个应当避开的不洁之人。她也感到害怕,因为她好似癞病人,违背避开所有人的规定,因为如果她在街上接触任何人,就会使那人不洁。她感觉自己离天主很远,因为天主是生活的天主,她患有血漏,正在失掉性命。但是,耶稣在全世界面前呼喊她。经文上说:她很害怕,一直战战兢兢。耶稣想要世人看到她,因为耶稣想在众人面前说:我们必须终结那人是不洁的想法,人能做不洁的事,但是,这人从来都不是不洁的, 即使身患疾病,或患有道德疾病,不应感到羞愧,这样的思想,必须终结。耶稣说:要与这个外邦化的天主形象保持距离;外邦化的天主不许任何人接触那些被认为是不洁的人。耶稣想要消除的,正是当时宗教领袖灌输的信仰。

那个妇人当着众人的面,坦承刚才发生的事。耶稣的回答是:“女儿”天主把这个患病的妇人看作女儿,在这个极具象征意义的故事,疾病指的就是人们正在失去生命的处境。凡处于这种境地的人,常被称作天主的儿女。此外,让我们注意到:在场的人有许多,被这样称呼的,只有她一个。天主不把任何人看作是不洁的,祂不希望任何人因失掉生命,感觉自己被边缘化了。人们可能会患病,天主爱了他们;人们创造了这些分离,天主想要消除它们。她的信德,当受称讚,她来到耶稣跟前,并非受人推挤或受到强迫,因为她原本可以成为人群中的一部分,可以成为一个崇拜耶稣的人,可以成为参加宗教节日的一份子,但是,她仍然不能触摸基督。满怀信德,触摸祂,这就意味着把自己的生命与祂的生命相联,不再失掉性命。最后,耶稣对妇人说:“shalom,平安去吧,喜乐,充满生命。”

现在,你知道天主爱你,因此,你处在安宁中。接着,继续讲述雅依洛的故事。让我们来听:

祂正说话的时候,有人从会堂长的家里来,说:“你的女儿已经死了;为什么还要劳烦老师呢?”耶稣没有理会听到的话,祂对会堂长说:不要害怕;只要有信心。”除了伯多禄,雅各伯和雅各伯的兄弟若望外,祂没有允许任何人随同祂入内。他们来到会堂长家里的时候,看见一幕喧闹的景象,人们哭泣并大声哀号。于是耶稣对他们说:“为什么这样喧闹哭泣?孩子并没有死,只是睡着了。”他们遂讥笑祂。雅依洛是相信基督,触摸过祂的衣裳,相信祂的建议的人。祂给你们说:交托你的生命,你就不再失掉它。

你建立了一种永恒的生命。此外,在那些相信的人心中会产生疑惑,因为那些人能看到速速消散,以死亡终结的生命,他们认为:坟墓是所有人的归宿。因此,一切都结束了。信友们可能会心生怀疑,他们可能会感到好奇,我完全交托自己的一生,是否会感到后悔?如果我和别人一样,喜爱这个生命,那不是更好吗?这正是约伯的朋友对约伯说的话:“放弃吧,死亡为王,你的女儿已经死了。”

耶稣对雅依洛和相信祂的人说:“不要害怕,只要有信德。”信友可能会心生恐惧,但是“不要相信,不要害怕死亡,继续相信我的建议。”耶稣在伯多禄,雅各伯和若望的陪伴下,进了雅依洛的家,在这个屋子里,有痛苦的呼号,哀叹,哭泣 ……这正是东方习俗的典型场景。人们面对死亡,只是在哀叹和诅咒悲哀的命运 ……这就是落到每人身上,任何人都无法逃脱的命运。

耶稣是如何看待死亡的呢、祂进到这间屋子说:“为什么这样喧闹哭泣?这个女孩并没有死,而是睡着了。”耶稣采用的图像,正是初期教会所接受的图像,保禄也用睡眠当作死亡的图像,这并不是结局,而为了唤醒。这是一个脆弱的图像,但是,如果天主接触了亡者,那亡者就不再死了,而是生活的。所终结的是生理态的生命,但是,谁若交出自己的性命,却保留了生命,因为在爱内的生命,是永恒的生命。

“他们嘲笑祂。”他们的意思是:“又来了一个保守疗法的人,又来一人,用新的假想,解释死亡的奥秘。”让我们来看,耶稣是怎么做的:于是,祂把他们都赶出去了。祂带着孩子的父亲和母亲,以及那些同祂在一起的人,进到孩子所在的房屋。祂拿起那小女孩的手,对她说:“小女孩,我给妳说,起来!那个十二岁的女孩,立即起来,来回走动。那时,他们完全惊呆了。祂严令他们不要让人知道这事,又说要给她些吃的。耶稣来到雅依洛的家,就把他们都赶了出去,人。这样的哀悼方式,在祂来到世界以前,就已存在;训道者说的对:“植物,动物和人类的命运是一样的。”

生理上的生命,终究要结束,但是现在,耶稣来到,祂邀请我们用不同的方式理解死亡。这不是一件坏事,这就是人类的命运。人不能是不同的,不能是不可朽坏的,因为他们不再是“人”了。

天主子已经触摸这人,这人不再只是生理性生命终结的人,天主子来到我们中间,成了我们中间的一个,触摸了人类,给人类带来了生命。现在,让我们来看,耶稣是如何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祂带着证人和孩子的双亲,也就是那些一生下来,注定要死的人,来到孩子所在的房间。必须核实,他们是否有能力保护生命,这个注定要终结,不能持久的生理性生命。甚至天主也不能维持这个生命,因为这个生命是非人道的;我们不再是“人”于是,祂带来了门徒,他们必须亲眼看到,祂在接触这人的时候,会发生什么。祂拿起那小女孩的手,对她说:’Talitha koum,’ 意思是:“小女孩,我给妳说:起来吧!”Egéirein’ 的意思是“复活。”因为天主子接触了人,死亡就变得很戏剧化,死亡的刺,就消失了;它被彻底击败了。

让我们留意 :耶稣做出的是一个医治的姿态,祂如同医生所做的那样,把这个女孩带回了世界,回到了这个生理性的生命,耶稣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姿态,但是,这不是战胜死亡。战胜死亡,意味着藉着触摸人类,交出自己的生命,耶稣交出的,就是永生者的生命。生理性的生命终结时,永生者的生命,继续存在;如此就战胜了死亡。耶稣作出的姿态,标志着:祂有权赋予生命,有权战胜死亡。

这是祂提出的最后建议:“要给她一些东西吃。”这就是祂触摸人类时赏赐的生命,就是永恒者的生命,这个生命,必须藉祂的圣言,不断得到滋养。祂的圣言告诉我们:如果你出于爱德,交出自己的生命,你的生命,就受到永存者生命的滋养,当你的生命相似永存者的生命时,你的生命,就与天父的生命相似。

我祝你们大家主日喜乐,一周愉快。

© 全属于祢 & 乐仁出版社(中国澳门)
Cum Approbatione Ecclesiastica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