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方濟各:2024年6月祈禱意向

教宗方濟各
託付於教宗全球祈禱網絡的祈禱意向
2024年6月

為逃離家園的移民
讓我們祈禱:願躲避戰火或饑餓、被迫踏上危險和暴力旅程的移民,在東道國獲得接納,找到重啟生活的機會。

(全屬於禰 恭譯)

教宗的話

教宗方濟各
第 109 屆世界移民及難民日文告
2023 年 9 月 24 日
節選

……
在今天,人們被迫遷徙最明顯可見的原因,就是迫害、戰爭、環境災害和嚴重的貧窮。遷徙者因為貧窮、恐懼或絕望而逃難。為了要消除這些肇因,並藉此消除被迫遷徙這件事情, 我們需要所有人依照自己的責任,共同承諾採取行動。首先,是問我們自己可以做什麼?相對地,應該停止做什麼?我們必須盡一切努力去停止軍備競賽、經濟殖民主義、掠奪他人資源,以及對我們共同家園的毀壞。

……
為了讓移民成為一個真正自由的選擇,我們必須努力讓所有人都在公益中獲得平等的分享, 能夠讓自己的基本權利得到尊重,並獲得完整、符合人性的發展。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夠向每個人提供一個有尊嚴、有意義的人生——無論是為個人,或是在家庭中。顯然, 遷徙者的祖國及其領導者負有最主要的責任,他們受揀選去施行德政——透明公開、誠實、有遠見,並且為所有人服務,特別是為那些最弱小的人。他們也必須要有條件來成就這一切,同時不會讓自己的自然和人力資源被剝奪一空,並且不受其他國家勢力的干預,而其目的是謀求少數人的利益。當環境讓人考慮是否要遷徙的時候,我們必須確保當事人作出決定時,有足夠完整的資訊並且經過深思熟慮,以避免為數眾多的男人、女人和孩子們,被危險的假像或不擇手段的人口販子所矇騙。
……
正值我們邁向 2025 年的禧年之際,應該記得慶祝禧年的這個面向。個別的國家和整個國際群體都應保障每個人可以享有不被強迫遷徙的權利, 意即有權利在自己的國家中度一個和平且有尊嚴的生活。這個權利雖然尚未成為法律上的條文,但鑒於它的重要性確實是極為根本的, 所以面對超越國界的共同利益,保障此權利需要被視為所有國家的共同責任。確實,世界的資源並非無限,經濟方面較為貧窮之國家的發展有賴於我們在所有國家中所產生的共用能力。只要這個權利尚未得到保障——將是很漫長的一個過程——許多人仍然會被迫離鄉背井,為了尋找更好的生活。
……
一方面我們要努力確保每一位遷徙者的決定都是自由的,另一方面我們也要對每一位遷徙者的尊嚴予以最高的尊重;這代表著,要儘量合宜地陪伴和管理每一波的移民潮、建造橋樑而非高牆、為安全和定期的遷徙群體擴張管道。無論我們決定在哪裡建立我們的未來,無論是在祖國或他鄉,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有一個準備好接納人、保護人、幫助人和能使人融入、不歧視、不排除任何人的團體。

(臺灣地區主教團版本)


教宗方濟各
於薩克羅法諾主教團安排的會議中,對與會者致詞
(2023 年 3 月 9 日 )
節選

熱誠接待是愛和其率真活力的流露,使我們除了關心他人也為他們尋找最好的生活。(參閱眾位弟兄通諭 FRATELLI TUTTI,97-98)就愛的觀點而言,教宗本篤十六世的第一部通諭《天主是愛》(發怖於 2005 年 12 月 25 日)是主要的參考文獻。

我要向你們提出《眾位弟兄》的第二個重點, 是第 141 號文,並引述全文如下:「世界不同國家的真正素質,取決於它不僅從國家的層面思考, 而也從人類大家庭的層面思考。在危急存亡之秋, 這樣的能力顯得尤其關鍵。自我封閉的民族主義終會表現出欠缺這種不計回報的精神,誤以為可自行發展,而無視他人的毀滅,並以自我封閉來保護自己。移民被視為篡奪者,沒有任何貢獻。於是,人們幼稚地認為窮人是危險或無用的,而強勢者才是慷慨的施恩者。只有當社會和政治文化不計回報地接納外來者,才能創建未來。」

我們來看第四章的標題是「不計回報的接納」,其中談到了「不計回報」(參閱第 139-141 號文)。 就「不計回報」而論,是對建立兄弟情誼和社會友誼至關重要的。對於你們,我強調最後一段話:「只有當社會和政治文化不計回報地接納外來者,才能創建未來。」(第 141 節)「不計回報的接納。」 往往,我們會談論到移民者,為樂於接受他們的社會所付出,或者可能會做出的貢獻。

這是事實也很重要。然而,根本的判據並不在於這人是否有用,而是他或她所存在的重要性。另一位值得受接納的人,並非因他擁有或能會給予什麼,而是在於他是什麼程度的人。

(節選自 《和平月刊》2024年6月)

© 全屬於禰 & 教宗全球祈禱網路 2024
Cum Approbatione Ecclesiastica 2024

教宗方济各:2024年6月祈祷意向

教宗方济各
托付于教宗全球祈祷网络的祈祷意向
2024年6月

为逃离家园的移民
让我们祈祷:愿躲避战火或饥饿、被迫踏上危险和暴力旅程的移民,在东道国获得接纳,找到重启生活的机会。

(全属于祢 恭译)

教宗的话

教宗方济各
第 109 届世界移民及难民日文告
2023 年 9 月 24 日
节选

……
在今天,人们被迫迁徙最明显可见的原因,就是迫害、战争、环境灾害和严重的贫穷。迁徙者因为贫穷、恐惧或绝望而逃难。为了要消除这些肇因,并藉此消除被迫迁徙这件事情, 我们需要所有人依照自己的责任,共同承诺采取行动。首先,是问我们自己可以做什么?相对地,应该停止做什么?我们必须尽一切努力去停止军备竞赛、经济殖民主义、掠夺他人资源,以及对我们共同家园的毁坏。

……
为了让移民成为一个真正自由的选择,我们必须努力让所有人都在公益中获得平等的分享, 能够让自己的基本权利得到尊重,并获得完整、符合人性的发展。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够向每个人提供一个有尊严、有意义的人生——无论是为个人,或是在家庭中。显然, 迁徙者的祖国及其领导者负有最主要的责任,他们受拣选去施行德政——透明公开、诚实、有远见,并且为所有人服务,特别是为那些最弱小的人。他们也必须要有条件来成就这一切,同时不会让自己的自然和人力资源被剥夺一空,并且不受其他国家势力的干预,而其目的是谋求少数人的利益。当环境让人考虑是否要迁徙的时候,我们必须确保当事人作出决定时,有足够完整的信息并且经过深思熟虑,以避免为数众多的男人、女人和孩子们,被危险的假象或不择手段的人口贩子所蒙骗。
……
正值我们迈向 2025 年的禧年之际,应该记得庆祝禧年的这个面向。个别的国家和整个国际群体都应保障每个人可以享有不被强迫迁徙的权利, 意即有权利在自己的国家中度一个和平且有尊严的生活。这个权利虽然尚未成为法律上的条文,但鉴于它的重要性确实是极为根本的, 所以面对超越国界的共同利益,保障此权利需要被视为所有国家的共同责任。确实,世界的资源并非无限,经济方面较为贫穷之国家的发展有赖于我们在所有国家中所产生的共享能力。只要这个权利尚未得到保障——将是很漫长的一个过程——许多人仍然会被迫离乡背井,为了寻找更好的生活。
……
一方面我们要努力确保每一位迁徙者的决定都是自由的,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对每一位迁徙者的尊严予以最高的尊重;这代表着,要尽量合宜地陪伴和管理每一波的移民潮、建造桥梁而非高墙、为安全和定期的迁徙群体扩张管道。无论我们决定在哪里建立我们的未来,无论是在祖国或他乡,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有一个准备好接纳人、保护人、帮助人和能使人融入、不歧视、不排除任何人的团体。

(台湾地区主教团版本)

教宗方济各
於薩克羅法諾主教團安排的會議中,對與會者致詞
(2023 年 3 月 9 日 )
节选

热诚接待是爱和其率真活力的流露,使我们除了关心他人也为他们寻找最好的生活。(参阅众位弟兄通谕 FRATELLI TUTTI,97-98)就爱的观点而言,教宗本笃十六世的第一部通谕《天主是爱》(发怖于 2005 年 12 月 25 日)是主要的参考文献。

我要向你们提出《众位弟兄》的第二个重点, 是第 141 号文,并引述全文如下:「世界不同国家的真正素质,取决于它不仅从国家的层面思考, 而也从人类大家庭的层面思考。在危急存亡之秋, 这样的能力显得尤其关键。自我封闭的民族主义终会表现出欠缺这种不计回报的精神,误以为可自行发展,而无视他人的毁灭,并以自我封闭来保护自己。移民被视为篡夺者,没有任何贡献。于是,人们幼稚地认为穷人是危险或无用的,而强势者才是慷慨的施恩者。只有当社会和政治文化不计回报地接纳外来者,才能创建未来。」

我们来看第四章的标题是「不计回报的接纳」,其中谈到了「不计回报」(参阅第 139-141 号文)。 就「不计回报」而论,是对建立兄弟情谊和社会友谊至关重要的。对于你们,我强调最后一段话:「只有当社会和政治文化不计回报地接纳外来者,才能创建未来。」(第 141 节)「不计回报的接纳。」 往往,我们会谈论到移民者,为乐于接受他们的社会所付出,或者可能会做出的贡献。

这是事实也很重要。然而,根本的判据并不在于这人是否有用,而是他或她所存在的重要性。另一位值得受接纳的人,并非因他拥有或能会给予什么,而是在于他是什么程度的人。

(节选自 《和平月刊》2024年6月)

© 全属于祢 & 教宗全球祈祷网络 2024
Cum Approbatione Ecclesiastica 2024

教宗方济各:于「世界主教代表会议与堂区司铎」国际会议予以堂区司铎的差遣令

教宗方济各
于「世界主教代表会议与堂区司铎」国际会议予以堂区司铎的差遣令
2024 年 5 月 2 日
[B0372]

差 遣 令

各位来自全球各地的司铎代表,我有件事要请求你们:我们需要你们的帮忙,为能持续聆听堂区司铎的声音,以准备世界主教代表会议大会的第二会期。本次的会议非常重要,但还不够:如果我们想要让更多的堂区司铎进入这股共议性的动力,我们必须再接再厉。这绝不能只靠世界主教代表会议总秘书处及本次会议的罗马教廷部会来完成。

因此,今天我委托你们赋归之后,与你们的堂区司铎弟兄成为同道偕行的传教使徒:尽可能在堂区司铎之间促进灵修交谈的机会,不论是透过实体聚会或视频会议,充分利用现成的会议,或为此目的安排一个会议,在共议性的传教使命的启发之下,反省堂区司铎职务的革新,而我也请你们,按所提供给你们的指示,将这几天会议的成果呈报世界主教代表会议总秘书处。你们返国后,请与你们的主教及主教团讲述这一构想,并且告诉他们,这是教宗交付给你们的任务。

我已经给全世界所有的堂区司铎写了一封信,告知他们上述做法,为能向他们介绍你们各位是同道偕行的传教士。现在我签署这封信,然后交给你们每人一份副本,好使你们回去后分发。

感谢你们的合作。我会以祈祷陪伴你们,请各位也不要忘记为我祈祷。

教宗方济各


(天主教会台湾地区主教团 恭译)

教宗方濟各:于「世界主教代表會議與堂區司鐸」國際會議予以堂區司鐸的差遣令

教宗方濟各
于「世界主教代表會議與堂區司鐸」國際會議予以堂區司鐸的差遣令
2024 年 5 月 2 日
[B0372]

差 遣 令

各位來自全球各地的司鐸代表,我有件事要請求你們:我們需要你們的幫忙,為能持續聆聽堂區司鐸的聲音,以準備世界主教代表會議大會的第二會期。本次的會議非常重要,但還不夠:如果我們想要讓更多的堂區司鐸進入這股共議性的動力,我們必須再接再厲。這絕不能只靠世界主教代表會議總秘書處及本次會議的羅馬教廷部會來完成。

因此,今天我委託你們賦歸之後,與你們的堂區司鐸弟兄成為同道偕行的傳教使徒:盡可能在堂區司鐸之間促進靈修交談的機會,不論是透過實體聚會或視訊會議,充分利用現成的會議,或為此目的安排一個會議,在共議性的傳教使命的啟發之下,反省堂區司鐸職務的革新,而我也請你們,按所提供給你們的指示,將這幾天會議的成果呈報世界主教代表會議總秘書處。你們返國後,請與你們的主教及主教團講述這一構想,並且告訴他們,這是教宗交付給你們的任務。

我已經給全世界所有的堂區司鐸寫了一封信,告知他們上述做法,為能向他們介紹你們各位是同道偕行的傳教士。現在我簽署這封信,然後交給你們每人一份副本,好使你們回去後分發。

感謝你們的合作。我會以祈禱陪伴你們,請各位也不要忘記為我祈禱。

教宗方濟各


(天主教會臺灣地區主教團 恭譯)

教宗方济各:致堂区司铎们的信函

教宗方济各
致堂区司铎们的信函

亲爱的司铎弟兄们:

这次的「世界主教代表会议与堂区司铎」国际会议,以及与所有与会者的对话,让我有机会为全球所有的堂区司铎祈祷。我满怀真挚的情感向大家致意。

倘若没有你们的委身和牧灵服务,教会便无法前行。这话的意思如此明显, 听来平凡无奇,但却再真实不过了。因此,首先我愿意对你们每天慷慨的服务,在各式各样的土壤里散播福音的种子,表示我最真挚的感谢和赞赏。(参阅:谷四 1~25)

正如这几天你们在分享中所经验到的,你们所服务的堂区千差万别:有的位于大城市的郊区,如同我个人以前在布宜诺斯艾利斯所知的,有的位于地广人稀的地区,面积之大有如一个大省;在许多欧洲国家的堂区座落于市镇中心,古老的大殿处于人口凋零、老化的小区;另有些堂区则是在大树下举行感恩庆典,小朋友的歌声交织着鸟儿的鸣叫声。

堂区司铎很清楚这一点,因为他们内心明白天主子民生活的喜乐与艰辛、他们拥有的资源,以及他们的需求。为此,一个共议性的教会需要属于她的堂区司铎。没有司铎,我们就无法学习如何结伴同行,以及如何踏上同道偕行的道路——「这条天主期望教会在第三个千禧年所走的道路。」[1]

除非堂区团体的特色是所有领了洗的人都承担宣讲福音的使命,否则我们无法成为一个传教的共议性的教会。如果堂区不是一个传教的共议性的教会, 那么整个教会也不会是。第十六届世界主教代表会议常务大会第一会期的《综合报告》,非常清楚地说明这一点。从堂区的结构与堂区生活的组织开始,堂区要思考「信友们在社会、家庭和职场中所肩负的使命服务,而不是仅仅关注内部事务或组织问题」(《综合报告》,8.l)。堂区团体需要逐渐成为领了洗的人以传教使徒的身分出发,且怀着喜乐返回的地方,分享上主透过他们的见证所行的奇迹。

作为一位牧者,我们蒙召在此进程中陪伴我们所服务的团体,同时以祈祷、分辨以及使徒的热情,确保我们的服务切合传教的共议性的教会的需要。这挑战,就在教宗、主教和罗马教廷眼前,但身为堂区司铎你们也要面对。上主今日召叫了我们,祝圣了我们,并要求我们聆听圣神的声音,朝着祂为我们所指示的方向前进。有一件事我们可以确定:祂永远不会让我们缺少祂的恩宠。在路程中,我们会发现,如何使我们的使徒工作摆脱那些耗损我们的事物,重新发现其最真实的核心:宣讲天主圣言并及为擘饼而聚集信友团体。

我鼓励你们接受这份天主的召叫,以堂区司铎的身分成为传教的共议性的教会的建造者,并热忱地献身自己以达成这个目标。为此,我愿意提供三点建议来帮助你们思考你们作为牧者的生活方式与活动。

首先,我要求你们,活出你们公务司祭职的特有神恩,好能为圣神在天主子民中所播撒的各样恩赐提供更多的服务。当务之急是「要在信德意识下, 去发掘信友们的各种不同的奇恩,无论是卑微的或是高超的」(参阅: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文献《司铎职务与生活》法令,9),因为无论在任何情况或背景下,众平信徒的神恩为福传都是不可或缺的。如此一来,我深信你们会发现许多隐藏的宝藏,在艰巨的福传工作中,不再感到孤单。你们将体验到成为父亲的喜乐,真正的父亲不支配他人,却在所有的男女身上激发出他们内在巨大而宝贵的潜能。

我衷心建议你们,采取「灵修交谈」的方法,来学会操练团体分辨的艺术。事实证明,在共议性的进程以及世界主教代表会议中,灵修交谈的方法非常有帮助。我相信,你们会由此收获丰硕而美好的果实,不仅在堂区咨议会等共融机构,而且在许多其他领域也是如此。正如《综合报告》中明确指出的,分辨是共议性的教会中牧灵活动的关键因素:「为了阐明教会生活, 分辨的操练能以合乎在地民情的方式,有效地运用在牧灵领域。我们将更容易认识临在于团体的神恩,明智地委派任务和职务。我们能跳脱单纯的活动策划,在圣神的光照下辟建牧灵的途径。」(《综合报告》,2.l)

最后,我敦促各位,在你们之间和你们与你们的主教之间,凡事都秉持着分享的精神和兄弟情谊。这强烈的呼声来自「司铎持续培育的国际研讨会」,此研讨会今年 2 月在罗马开幕,有来自约 18 个国家,800 多位主教、神父、平信徒及男女度献身生活者参与,其主题为:「把天主所赋予你的恩赐再炽燃起来」(参阅:弟后一 6)。除非我们先成为弟兄姊妹,否则我们无法成为真正的父亲。除非我们在我们之间活出那分享的精神与弟兄姊妹的情谊,否则我们也无法在托付给我们照顾的团体中滋养参与感和共融感。我十分清楚,在不同的牧灵责任中持续持守这份承诺,看来似乎是一个沉重负担,甚至是浪费时间,但其实是相反: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是可信靠的,最终,我们的牧灵活动才不会分散别人已经聚集的一切。

不仅是传教的共议性的教会需要堂区司铎,持续进行中的 2021~2024 年世界主教代表会议「来体现共议性的教会:共融、参与、使命」也是一样。我们期待的第十六届世界主教代表会议常务大会第二会期将于今年 10 月举行。为准备此会期,我们需要聆听你们的声音。

为此,我邀请所有「世界主教代表会议与堂区司铎」国际会议的与会者,在你们彼此之间,以及回国后,与你们的堂区司铎弟兄一起成为同道偕行的传教士。我鼓励你们,以传教的共议性的思维来反省堂区司铎职务革新的问题,好使世界主教代表会议总秘书处能收集你们的独特贡献,来准备第二会期的《工作文件》。此国际会议召开的目的,是为了聆听堂区司铎的声音, 但不会在今日就结束:我们需要持续聆听你们的声音。

亲爱的弟兄们,在这进程中,我就在你们身旁,而我也参与其中。我衷心地祝福你们,而我也需要感受到你们的亲近和祈祷的支持。让我们将自己托付于万福童贞玛利亚——我们的道路之母。她为我们指出道路;她引领我们走向耶稣——祂是道路、真理和生命。

教宗方济各
罗马,拉特朗圣若望大殿,2024 年 5 月 2 日

[1] 世界主教代表会议成立五十周年纪念,教宗方济各致词,2015 年 10 月 17 日。

(天主教会台湾地区主教团 恭译)

教宗方濟各:致堂區司鐸們的信函

教宗方濟各
致堂區司鐸們的信函

親愛的司鐸弟兄們:

這次的「世界主教代表會議與堂區司鐸」國際會議,以及與所有與會者的對話,讓我有機會為全球所有的堂區司鐸祈禱。我滿懷真摯的情感向大家致意。

倘若沒有你們的委身和牧靈服務,教會便無法前行。這話的意思如此明顯, 聽來平凡無奇,但卻再真實不過了。因此,首先我願意對你們每天慷慨的服務,在各式各樣的土壤裡散播福音的種子,表示我最真摯的感謝和讚賞。(參閱:穀四 1~25)

正如這幾天你們在分享中所經驗到的,你們所服務的堂區千差萬別:有的位於大城市的郊區,如同我個人以前在布宜諾賽勒斯所知的,有的位於地廣人稀的地區,面積之大有如一個大省;在許多歐洲國家的堂區座落於市鎮中心,古老的大殿處於人口凋零、老化的社區;另有些堂區則是在大樹下舉行感恩慶典,小朋友的歌聲交織著鳥兒的鳴叫聲。

堂區司鐸很清楚這一點,因為他們內心明白天主子民生活的喜樂與艱辛、他們擁有的資源,以及他們的需求。為此,一個共議性的教會需要屬於她的堂區司鐸。沒有司鐸,我們就無法學習如何結伴同行,以及如何踏上同道偕行的道路——「這條天主期望教會在第三個千禧年所走的道路。」[1]

除非堂區團體的特色是所有領了洗的人都承擔宣講福音的使命,否則我們無法成為一個傳教的共議性的教會。如果堂區不是一個傳教的共議性的教會, 那麼整個教會也不會是。第十六屆世界主教代表會議常務大會第一會期的《綜合報告》,非常清楚地說明這一點。從堂區的結構與堂區生活的組織開始,堂區要思考「信友們在社會、家庭和職場中所肩負的使命服務,而不是僅僅關注內部事務或組織問題」(《綜合報告》,8.l)。堂區團體需要逐漸成為領了洗的人以傳教使徒的身分出發,且懷著喜樂返回的地方,分享上主透過他們的見證所行的奇跡。

作為一位元牧者,我們蒙召在此進程中陪伴我們所服務的團體,同時以祈禱、分辨以及使徒的熱情,確保我們的服務切合傳教的共議性的教會的需要。這挑戰,就在教宗、主教和羅馬教廷眼前,但身為堂區司鐸你們也要面對。上主今日召叫了我們,祝聖了我們,並要求我們聆聽聖神的聲音,朝著祂為我們所指示的方向前進。有一件事我們可以確定:祂永遠不會讓我們缺少祂的恩寵。在路程中,我們會發現,如何使我們的使徒工作擺脫那些耗損我們的事物,重新發現其最真實的核心:宣講天主聖言並及為擘餅而聚集信友團體。

我鼓勵你們接受這份天主的召叫,以堂區司鐸的身分成為傳教的共議性的教會的建造者,並熱忱地獻身自己以達成這個目標。為此,我願意提供三點建議來幫助你們思考你們作為牧者的生活方式與活動。

首先,我要求你們,活出你們公務司祭職的特有神恩,好能為聖神在天主子民中所播撒的各樣恩賜提供更多的服務。當務之急是「要在信德意識下, 去發掘信友們的各種不同的奇恩,無論是卑微的或是高超的」(參閱: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文獻《司鐸職務與生活》法令,9),因為無論在任何情況或背景下,眾平信徒的神恩為福傳都是不可或缺的。如此一來,我深信你們會發現許多隱藏的寶藏,在艱巨的福傳工作中,不再感到孤單。你們將體驗到成為父親的喜樂,真正的父親不支配他人,卻在所有的男女身上激發出他們內在巨大而寶貴的潛能。

我衷心建議你們,採取「靈修交談」的方法,來學會操練團體分辨的藝術。事實證明,在共議性的進程以及世界主教代表會議中,靈修交談的方法非常有幫助。我相信,你們會由此收穫豐碩而美好的果實,不僅在堂區諮議會等共融機構,而且在許多其他領域也是如此。正如《綜合報告》中明確指出的,分辨是共議性的教會中牧靈活動的關鍵因素:「為了闡明教會生活, 分辨的操練能以合乎在地民情的方式,有效地運用在牧靈領域。我們將更容易認識臨在於團體的神恩,明智地委派任務和職務。我們能跳脫單純的活動策劃,在聖神的光照下辟建牧靈的途徑。」(《綜合報告》,2.l)

最後,我敦促各位,在你們之間和你們與你們的主教之間,凡事都秉持著分享的精神和兄弟情誼。這強烈的呼聲來自「司鐸持續培育的國際研討會」,此研討會今年 2 月在羅馬開幕,有來自約 18 個國家,800 多位主教、神父、平信徒及男女度獻身生活者參與,其主題為:「把天主所賦予你的恩賜再熾燃起來」(參閱:弟後一 6)。除非我們先成為弟兄姊妹,否則我們無法成為真正的父親。除非我們在我們之間活出那分享的精神與弟兄姊妹的情誼,否則我們也無法在託付給我們照顧的團體中滋養參與感和共融感。我十分清楚,在不同的牧靈責任中持續持守這份承諾,看來似乎是一個沉重負擔,甚至是浪費時間,但其實是相反: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會是可信靠的,最終,我們的牧靈活動才不會分散別人已經聚集的一切。

不僅是傳教的共議性的教會需要堂區司鐸,持續進行中的 2021~2024 年世界主教代表會議「來體現共議性的教會:共融、參與、使命」也是一樣。我們期待的第十六屆世界主教代表會議常務大會第二會期將於今年 10 月舉行。為準備此會期,我們需要聆聽你們的聲音。

為此,我邀請所有「世界主教代表會議與堂區司鐸」國際會議的與會者,在你們彼此之間,以及回國後,與你們的堂區司鐸弟兄一起成為同道偕行的傳教士。我鼓勵你們,以傳教的共議性的思維來反省堂區司鐸職務革新的問題,好使世界主教代表會議總秘書處能收集你們的獨特貢獻,來準備第二會期的《工作文件》。此國際會議召開的目的,是為了聆聽堂區司鐸的聲音, 但不會在今日就結束:我們需要持續聆聽你們的聲音。

親愛的弟兄們,在這進程中,我就在你們身旁,而我也參與其中。我衷心地祝福你們,而我也需要感受到你們的親近和祈禱的支持。讓我們將自己託付于萬福童貞瑪利亞——我們的道路之母。她為我們指出道路;她引領我們走向耶穌——祂是道路、真理和生命。

教宗方濟各
羅馬,拉特朗聖若望大殿,2024 年 5 月 2 日

[1] 世界主教代表會議成立五十周年紀念,教宗方濟各致詞,2015 年 10 月 17 日。

(天主教會臺灣地區主教團 恭譯)

教宗方济各:第 58 届世界社会传播日文告

教宗方济各
第 58 届世界社会传播日文告
「人工智能与人心智慧: 迈向圆满人性的传播」

亲爱的弟兄姊妹们!

我在 2024 年〈世界和平日文告〉中提及的人工智能系统的发展,彻底影响了信息界和传播界,也因而影响了社会生活的某些基础。这些改变影响所及,不仅仅是在这些领域中的专业人士,而是每一个人。传播快速又令人瞠目结舌的各种发明,其运作和潜能超出了大多数人所能够理解的范围, 这些发明虽令人兴奋,却也使人无所适从。这现象必定会引领我们想到更深的问题:人到底是什么?人类有什么独特性?以及在人工智能时代中, 我们这被称为「智人」(homo sapiens)的人类有什么未来?我们要如何继续保存人性的完整,并导引这文化上的转变日臻完善?

从「心」开始
首先,我们必须抛开那些预测灾难文章的言论,以及受到它们令人瘫痪的影响。一个世纪之前,罗马诺.郭迪尼(Romano Guardini)神父就已省思「科技与人性」,他敦促我们不要为了「保护那注定会消失的美丽世界」而排斥「新事物」,同时,也像先知般警告大家:「我们不断地在变化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必须以自己的方式参与这过程,要秉持开放的态度,但也要敏于注意其中具毁灭性和不合人性的一切。」他的结论是:「这些是技术、科学和政治问题,但这些问题,除非由我们的人性出发,否则是无法解决的。一种新的人类必然形成,赋予更深度的灵性,以及新的自由及内在。」[1]

此刻,我们在人类历史面临的风险是,科技越发丰富,人性却越发贫乏, 因此,我们的反思应该从人的内心开始。[2]只有以灵性的方式来看待现实、只有再度找回人心的智慧,我们才能面对并解释这个时代的新事物,并重新发现走向完全人性化的传播途径。在圣经记载里,人的心被视为是自由及作决定的地方。人的心,象征的是气节和一体性,但也涉及到我们的感情、渴望、梦想;更重要的是,人心是我们内在与天主相遇的地方。因此, 人心的智慧是一种德行,能使我们整合整体及其各部分、我们的决定和其后果、我们的卓越及脆弱、我们的过去与未来、我们在团体中「我」及「我们」的身分。

人心的智慧,寻求她的人会找到她,让爱慕她的人看见她;她会先临于渴望她的人,也去寻找那些配得拥有她的人(参阅:智六 13~17)。她会伴随那些虚心受教的人(参阅:箴十三 10),即那些心地温良并有心聆听的人(参阅:列上三 9)。这是圣神的恩赐,使我们能以天主的眼光看待事物,看到万事万物之间的关联、处境、事件,并发现它们真正的意义。若缺少这样的智慧,生命将变得平淡乏味,因为能赋予生命滋味的,正是智慧, 而「智慧」一字的拉丁字根「sapientia」,意思就是滋味(sapor)。

契机与危机
这种智慧无法由机器取得。虽然「人工智能」一词如今已取代科学文献中使用的「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一词──后者其实较正确──「智能」一词则有误导性。在储存和关联数据上,机器的能力无疑远远超过人的能力,但唯有人类才能解读那些数据的意义。这意味着,重点不在于使机器看起来更像人类,而是要将人类从无所不能的妄想中唤醒──误以为自己是完全自主且自我指涉(self-referential)的主体,远离所有社会连结, 并忘了自己的受造物身分。

事实上,人类一直体验到自己无法自给自足,因而利用各种可能的方法来克服自身的脆弱。最早期开始,用来作为手臂延伸的史前古器物,然后是作为语言延伸的媒体,一直到今日,我们有能力创造高度精密的机器,作为思想的助手。然而,这些事实都可能被那原始的诱惑──妄想肖似天主,心中却没有天主(参阅:创三)──所扭曲;也就是说,想要凭自己的力量去获得那原本应该是天主白白赐予,透过与他人的关系共享的那些事物。

我们所能接触的每一件事物,都会依我们的心之所向,成为一个契机或是一种危机。我们的身体是为沟通和共融而受造的,却可能成为攻击的工具。同样,人的每一种技术性的延伸,都可能成为爱的服务工具,或是成为具有敌意的支配方式。人工智能系统有助于克服无知,并促进不同民族和世代之间的信息交流。例如,过去多少年代留下来的书写遗产,人工智能可帮助我们接触并了解它们,或令语言不同的人士能彼此沟通。然而,它同时也会成为「认知污染」(cognitive pollution)的来源,也就是会用部分或完全虚假的叙述来扭曲事实,让其他人信以为真并传播出去。我们只要想想长期存在的假讯息问题,[3] 今天可称之为「深度伪造」(deepfakes),也就是制作并传播那些似是而非、实则为虚假的影像(我自己也曾经是被制造的虚假影像),或是假造某人的声音,传播别人从未说过的话。在这些程序后面的仿真技术,在某些特定的领域中是有用的,但倘若扭曲了我们与他人及现实的关系时,那就变成了邪门歪道。

从社群媒体这第一波人工智能浪潮中,我们就明白到了它的利害关系:它既带来契机, 但也带来危机以及相关的病变。当然, 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第二层级,代表了「质」的飞跃。所以, 了解、重视并监管这些工具非常重要, 因为如果落在不适任者手上,可能会引起令人不安的情况。与其他所有的人工智能和技术产品一样,算法不是中性的。因此,必须提出道德规范,好能加以防范,为抵挡人工智能系统有害的用途,产生有歧视性及违反社会正义的影响,也为防止人工智能系统被使用来限制多元化、使民意两极化或创造出各种形式的群体迷思。我再次呼吁国际社会,要「共同合作,以制定一个有约束力的国际协议,来规范各种形式的人工智能的发展和使用。」[4] 然而,正如每一种人类情境一样,规范本身是不够的。

人性的成长
我们都蒙召,要在人性中且以作为人类共同成长。我们面对的挑战是要在「质量」上突飞猛进,好成为一个纵横交错、多民族、多元、多宗教,以及多文化的社会。我们应要好好探讨这些传播和知识的新工具在理论上的发展及实际上的运用。巨大的良机,也都有危机伴随着,即:把一切都转变为抽象的计算,使个人沦为数据,思想成为机械化的过程,而经验则成为孤立的事件,美善变成利润;更重要的是,否定每一个人以及其一生故事的独特性,导致具体的现实在一大堆统计数据中消失无踪。

数字革命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大的自由, 但前提是我们不能被困在今日所说的「同温层效应」(echo chambers)模式中。在这样的情况下,并没有增加信息的多元化,反而在混乱的泥淖中漂流,成为市场利益或权力的牺牲品。滥用人工智能,来导致团体迷思,收集未证实的数据,误导集体评论的失职等等,是我们不能接受的。虽然大数据中所代表的现实,对操作机器有所帮助,但最终还是看不到事物的真相,阻挠了人与人的沟通,也危害着我们的人性。信息与生活中的种种关系是分不开的,所涉及的,是人的身体和需要人投入的现实世界;不仅必须要有人与数据之间的关系,也必须要有人与经验之间的关系; 除了共享以外,也必须要有人的面孔、眼神和怜悯之心。在此,我想到有关战争的报导,以及因着假讯息宣传而产生的平行战争(parallel war)。我又想起那些记者,为了让我们看到他们亲眼目睹的情景,在执行任务时受伤,甚至丧生。只有直接接触到那些孩童及一众男女的痛苦,我们才能了解战争的荒谬。

人工智能的运用,只要它不淘汰记者实地报导的角色,反而能加以支持, 对传播领域可以有积极的贡献。同时,它也要能重视专业的传播精神,使每一位通讯业者能更意识到他们的责任, 并使所有人在传播工作上都能够、也应该成为有思考能力的参与者。

今日及未来的问题
关于这方面,许多问题会自然出现。在信息和传播界,我们如何维护信息及传播领域工作者,以及全世界使用者的专业精神与他们的尊严?我们如何确保信息平台的互操作性? 我们如何让发展数字平台的企业,能像传统的传播媒体编辑一样,承担起内容和广告上的责任?我们如何让算法的标准,在导入索引和移除索引,在搜索引擎显露或隐藏人物、观点、历史及文化等方面的运作,更透明化?我们如何保证信息处理程序的透明度? 我们如何指认某一作品的创作者及其来源的出处,以防止匿名的做法?我们如何能明白一个影像或影片,是描绘一个事件或是虚拟一个事件?我们如何防止许多讯息被局限于一个来源,避免由算法发展的单一思考模式? 我们要如何推动一个适合保存多元化又能描绘出真实世界的多姿多采环境?我们要如何让如此强大、昂贵且耗能的科技能够永续发展?我们要如何让它也能够推广到发展中的国家呢?

在回答这些及其他的问题时,我们便会明白,人工智能到头来是否在信息平台上造成阶级之分,使新的剥削及不平等形式产生;或反而使人们因为觉察到人类正在经验一个划世代的改变——我们能在一个结构良好且多元化的信息网内,聆听许多个人及人民的多样需求——因此要传达正确的信息,来促进社会大众的平等。此外,我们是否一方面瞥见新的奴役形式的阴影出现,而另一方面却想获得更大的自由;让一少数人有机会控制其他人的思想,或让所有人都能参与人类思想的发展。

这些问题的解答不是预先确定的,而是要取决于我们。人类要决定自己是要成为算法的素材, 或是选择要滋养人心的自由:没有人心的自由,人类就无法在智慧中成长,因为人心中的智慧是从时间学习,并接纳人类的脆弱而变得成熟,借着世世代代的相传成长——在记得过去并展望未来的那些人心中成长。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我们才能提升分辨及警醒的能力, 以及从事情的结果来看待事情的能力。为避免我们的人性误入歧途,让我们寻找那在万物之先就已存在的智慧(参阅:德一 4),她必定会帮助我们把人工智能系统用在完全人性化的传播上。

教宗方济各

罗马,拉特朗圣若望大殿

2024 年 1 月 24 日

(天主教会台湾地区主教团 恭译)

[1] 1994 年出版,《发自科莫湖的信函( Letters from Lake Como)》。
[2] 2024 年〈世界社会传播日文告〉主题贯连前几届的文告主题:「你来看一看吧! 与眼前的人相遇, 与真实的人沟通」( 2021 年)、「用内心的耳朵去聆听」( 2022 年)、「用『心』发言, 在爱德中持守真理」( 2023 年)。
[3] 参阅: 第 52 届〈世界社会传播日文告〉:「真理必会使你们获得自由( 若八 32): 假新闻与维护和平的新闻工作」。
[4] 2024 年 1 月 1 日,第 57 届〈世界和平日文告〉:「人工智能与和平」,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