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乙) 常年期第十三主日講道

乙年常年期第十三主日
福音:谷5:21-43
Fernando Armellini 神父的評述

祝各位主日喜樂。

今天的福音講述了耶穌的兩次醫治:一個是觸摸祂外衣的婦人,她得到了醫治,接著,就是葛法翁會堂長雅依洛(Jairus)的女兒的復活。聖史在單獨的敘述中包含了這兩個篇章,我們注意到:這兩個篇章有共同點,聖史援引的聖經圖像,雖然,其純粹是超越物質資料的邀請,耶穌進行了兩次醫治,祂擁有這樣的能力。

首先,讓我們注意:這是關於兩個婦人得到醫治的事件;因此,這指的就是生命。婦人帶來了生命,在她身上,一切都在訴說生命;讓我們記得, 在創世紀中記載說:男人自己的妻子取名時,他稱她“fava”,聖經解釋說,他之所以這樣稱呼她,是因為她是眾生的母親。第一個男人就是這樣給自己的妻子下定義的:賦予生命者,因為在婦人身上的一切,都呼籲人們接納生命。

福音經文中,這兩個婦人是怎樣的人呢?一個患血漏12年了,因此,她是不潔的;她的丈夫不能接近她;她就無法創造生命。雅依洛的小女兒,到了12歲,正是適婚年齡,她可以帶來生命;但是,她的生命就此打斷,她死了。耶穌能做什麼?這兩個婦人代表了誰?她們兩人都添加了許多數字,我們都知道,數字12,雅依洛的女兒的年齡是12歲。那個婦人,患血漏12年了。關於這個數字,有太多的固執,以至許多人不理解其中提到的以色列。

這兩個婦人所代表的,就是以色列。首先指向以色列的,就是上主的新娘,她拋棄了自己的丈夫,成了不潔的。丈夫不再接近她;她就無法生育。這個妻子,只有找到基督,她才能治好自己的疾病,她能再次生育,她所繁衍的後代,如同天上的星辰,正如天主向亞巴郎許下的恩許。雅依洛的女兒,指向的是以色列。她到了適婚年齡。我們知道,以色列是上主的新娘,這個少婦到了適婚的年齡。她能孕育生命,但是,如果她沒有遇到自己的丈夫,如同她沒有握住自己丈夫的手,如果丈夫不把她扶養長大,她就死了。

顯然,聖史馬爾谷一定是想暗示,這婦人是以色列的象徵;如果她不遇到基督,就不會有結果,但是,這兩個婦人,不僅僅代表以色列;她們是全體人類遭遇狀況的象徵:眾人蒙召建立生命,但是,他們發現自己正在死亡的狀態,生命就停止了。

我想要回顧最後一個象徵的細節,這對理解這段福音,至關重要。就是在聖經中,關於血的含義。正如我們知道,血代表的是生命。失血意味著失去 生命。肋未紀說:每個生命體中都有血。因此,虔誠的以色列人,不能吃窒息動物的肉,因為在這肉內有生命,生命屬於天主。祂是生命之主;血必須時常歸於天主;人不能佔有它。

今天,我們面對這兩個婦人,一個仍然在失去生命,另一個已完全失掉了生命。讓我們記住,這兩個沒有名字的婦人,她們所代表的是我們每個人的處境。讓我們稍後加以理解。

現在,讓我們來聽,故事是怎樣開始的:

“那時候,耶穌坐船,再渡到對岸,一大群人聚在祂身邊,祂就留在海邊。有一個名叫雅依洛的會堂長前來。他一見耶穌,就跪在祂的腳前,熱切祈求祂說:“我的女兒正在瀕死的時刻。求禰前來給她覆手,好使她能好轉並生活下去。”祂就同他去了,一大群人追隨著祂,並擁擠著祂。

我們記得,上周的福音講述的是:門徒不得不面對的風暴,不得不聽從救主對他們的吩咐,帶著祂渡到海的對岸,把祂的福音帶到外邦人的地方。大海與這樣的穿越相對;這船甚至冒著要沉沒的風險,如果基督不在船上, 這船早就沉沒了。然後,在外邦人的土地上,事情一點都不順利,因為耶穌藉自己的聖言,把不潔之神逐出那個社會;他們就趕走了祂;他們寧可維持原狀。基督徒必須把這一點牢記於心:你所宣講的福音,人們可以接受,也可以拒絕。人必須如同救主一樣,尊重人們的選擇,容許他們自由選擇。

耶穌帶著門徒回去了,他們來到葛法翁的時候,有一大群人等著他們,耶穌開始教導他們。在特定的時刻,人群中出現了一個重要人物:雅依洛,他是會堂長,為眾人所熟知。雅依洛做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姿態,他跪在耶穌腳前。他正面臨著一個無法解決的問題:面對死亡即將來到,帶走他的女兒,他感到無助,他給了她生物學上的生命,但是現在,他看到這個生命即將結束。他對此無能為力。就是發生在我們人類身上的事;人除了產生生物學上的生命以外,不能產生別的生命。因此,如果我們從物質的角度來看,每一個人的出生,只會徒增可朽之人的數目;事實上,死亡常會帶走受造物。人唯一能做的,就是推遲這個敗績,最終,人只能聽天由命。

雅依洛明白這是人類的處境;他的女兒是所有人的真實寫照;然而,他明白,只有基督能為她做什麼,免得死亡得勝。我們將會看到耶穌做了什麼;祂要戰勝使生命死亡的死亡,這標誌著祂真正的得勝。

雅依洛對耶穌說:“請來,在她身上覆手,好使她能康復,得以生活。”耶穌就離開,與他同行。有許多人追隨祂,聚在祂的四周。重要的是:在場的有一大群擠在耶穌周圍的人,他們跟隨耶穌,推擠著祂。有些人想要把祂拉到自己身邊;有些人對祂抱有錯誤的希望,他們期望祂能賜給他們什麼,為他們而言,只在耶穌身邊,成為崇拜耶穌的狂熱分子,遠遠不夠。不。理解祂能賜給我們什麼,十分緊要。

在這人群中,我們發現,有一個婦人,與別人不同,她走近耶穌,尋求祂能賜給她什麼。讓我們來聽,她期望耶穌能她什麼:

在那裡,有一個婦人,受血漏之苦已十二年了。在許多醫生手上,她受了極大的痛苦,她用盡了自己所有的一切。然而,她非旦沒有得到幫助,反而更糟糕了。她聽說過耶穌,就在人群中,走在祂的後面,並觸摸祂的外衣。她說:“我若觸摸到祂的衣服,我就會痊癒。”她的血漏立刻幹了。她感覺自己身上的痛苦被治癒了。

我們知道:血是生命的象徵,失血就是失掉生命;這個婦人的處境,就是失掉生命。這正是人類的寫照。從我們出生開始,從我們的父母那裡得到生物上的生命開始,生命在每時每刻中間流失。我們試圖再堅持一段時間:我們求助醫生,但是,生命依然逝去。人類所做的全部嘗試,拼盡全部能力,都無法終結這種流失。他們嘗試過冬眠,克隆,雜交,人型機器化,跨人文主義,後人文主義。人們甘願為此付出所有的金錢,只為了不失掉的生命。聖詠49首說:“不論你付出多少,都不足以贖回你的生命,永遠不能。”因此,如果生命如同蠟燭一樣,一點一點消耗,最後熄滅,生命就終結了,沒有都沒有留下,要如何才能把生命留下呢?

為許多人而言,做自己想做的事,做自己喜歡的事,就是享受生命。這個婦人,她一聽說這人可以阻止生命的流失,就相信祂,她對自己說:“如果我成功了,哪怕只是觸摸了祂的衣穗,我就會得救;我正失去的生命進程,就會止息。”她並沒有說“得到醫治”而是說“得救。”拯救意味著不再有生命損失。在這裡的注意力的集中在耶穌的長袍,耶穌的外衣,這很重要,耶穌的外衣代表的是什麼。外衣是我們身體,我們人格的延展,衣服是我們外表和行動的象徵,它表明的別人對我們的看法。讓我們記得,聖保祿極其強調:門徒必須穿上基督的外衣,就是耶穌的人格。誰若遇到門徒,定能從那人身上認出基督的外衣,那人就相似基督;在馬爾谷福音第2章,耶穌說:這個皮囊(garment)必須是全新的,而不是用新布縫補的舊皮囊。這不再是人們穿的衣服和長袍,而是天主子給自己穿上的衣服和長袍,我們以這樣的人性理解天主,這是祂的長袍,人若要繼續保留,而不失掉生命,就必須接觸這件長袍。再進一步:有人會說:耶穌的衣服足以觸及地幔。在每一個地方,每一個村子,每一個城鎮,每座城市,每處鄉間,他們把病人放在廣場上,他們祈求耶穌衣服的穗頭能接觸到他們。這是什麼意思?不再失掉性命,你必須接觸基督的人性,把你的生命與祂的生命結合在一起。如果你的生命與祂的生命相聯,那麼時間逝去,並非浪費生命,而是永不毀滅的真生命;如果你想給自己留下性命,就會失去它,如果你獻出了生命,生命就成了愛,愛就是在我們內的天主。獻出生命的人,決不會再失掉它。這就是耶穌所說:誰若愛惜自己的性命,誰若出於自私,保留生命,就會失掉它,你舍掉自己所做的每個愛的姿態,就是在延續生命,觸摸過耶穌的外衣的人,就不再是燃盡熄滅的蠟燭,而是一株持續長生的樹,這棵樹完全成熟後,就會季季結果。因此,要變得明智,不再失掉生命。

這婦人行事隱秘,她在耶穌背後,她不想被人看到,她不想被任何人知道。為什麼?因為她感到害怕,感到羞愧,因為她的姿態,是當時的宗教當局以天主之名予以譴責的姿態。耶穌不認同這個宗教當局,想要廢除把不潔之人邊緣化的天主形象。讓我們來聽,祂做了什麼:

耶穌立刻感到有一種能力從自己身上出去,就在人群中四周回顧,問說:“誰觸摸了我的衣服?”門徒們卻對耶穌說:“禰看,人群怎樣擁擠著禰,而禰卻問:‘誰觸摸了我的衣服?’”祂四周觀看,想要看看是誰做了這事。那婦人,意識到在自己身上發生的事,就戰戰兢兢地前來。她在耶穌跟前跪下,把全部實情都告訴了祂。耶穌對她說:“女兒,妳的信德救了妳。平安回去吧,妳的病治好了。”

我相信,如果我們處在耶穌的地位,我們的行為可能有所不同。我們可能不會叫那婦人來到人前。她一直在秘密行動,試圖不讓任何人注意到她,因為她感到羞愧,她知道自己的處境,人們把她看作一個應當避開的不潔之人。她也感到害怕,因為她好似癩病人,違背避開所有人的規定,因為如果她在街上接觸任何人,就會使那人不潔。她感覺自己離天主很遠,因為天主是生活的天主,她患有血漏,正在失掉性命。但是,耶穌在全世界面前呼喊她。經文上說:她很害怕,一直戰戰兢兢。耶穌想要世人看到她,因為耶穌想在眾人面前說:我們必須終結那人是不潔的想法,人能做不潔的事,但是,這人從來都不是不潔的, 即使身患疾病,或患有道德疾病,不應感到羞愧,這樣的思想,必須終結。耶穌說:要與這個外邦化的天主形象保持距離;外邦化的天主不許任何人接觸那些被認為是不潔的人。耶穌想要消除的,正是當時宗教領袖灌輸的信仰。

那個婦人當著眾人的面,坦承剛才發生的事。耶穌的回答是:“女兒”天主把這個患病的婦人看作女兒,在這個極具象徵意義的故事,疾病指的就是人們正在失去生命的處境。凡處於這種境地的人,常被稱作天主的兒女。此外,讓我們注意到:在場的人有許多,被這樣稱呼的,只有她一個。天主不把任何人看作是不潔的,祂不希望任何人因失掉生命,感覺自己被邊緣化了。人們可能會患病,天主愛了他們;人們創造了這些分離,天主想要消除它們。她的信德,當受稱讚,她來到耶穌跟前,並非受人推擠或受到強迫,因為她原本可以成為人群中的一部分,可以成為一個崇拜耶穌的人,可以成為參加宗教節日的一份子,但是,她仍然不能觸摸基督。滿懷信德,觸摸祂,這就意味著把自己的生命與祂的生命相聯,不再失掉性命。最後,耶穌對婦人說:“shalom,平安去吧,喜樂,充滿生命。”

現在,你知道天主愛你,因此,你處在安寧中。接著,繼續講述雅依洛的故事。讓我們來聽:

祂正說話的時候,有人從會堂長的家裡來,說:“你的女兒已經死了;為什麼還要勞煩老師呢?”耶穌沒有理會聽到的話,祂對會堂長說:不要害怕;只要有信心。”除了伯多祿,雅各伯和雅各伯的兄弟若望外,祂沒有允許任何人隨同祂入內。他們來到會堂長家裡的時候,看見一幕喧鬧的景象,人們哭泣並大聲哀號。於是耶穌對他們說:“為什麼這樣喧鬧哭泣?孩子並沒有死,只是睡著了。”他們遂譏笑祂。雅依洛是相信基督,觸摸過祂的衣裳,相信祂的建議的人。祂給你們說:交托你的生命,你就不再失掉它。

你建立了一種永恆的生命。此外,在那些相信的人心中會產生疑惑,因為那些人能看到速速消散,以死亡終結的生命,他們認為:墳墓是所有人的歸宿。因此,一切都結束了。信友們可能會心生懷疑,他們可能會感到好奇,我完全交托自己的一生,是否會感到後悔?如果我和別人一樣,喜愛這個生命,那不是更好嗎?這正是約伯的朋友對約伯說的話:“放棄吧,死亡為王,你的女兒已經死了。”

耶穌對雅依洛和相信祂的人說:“不要害怕,只要有信德。”信友可能會心生恐懼,但是“不要相信,不要害怕死亡,繼續相信我的建議。”耶穌在伯多祿,雅各伯和若望的陪伴下,進了雅依洛的家,在這個屋子裡,有痛苦的呼號,哀歎,哭泣 ……這正是東方習俗的典型場景。人們面對死亡,只是在哀歎和詛咒悲哀的命運 ……這就是落到每人身上,任何人都無法逃脫的命運。

耶穌是如何看待死亡的呢、祂進到這間屋子說:“為什麼這樣喧鬧哭泣?這個女孩並沒有死,而是睡著了。”耶穌採用的圖像,正是初期教會所接受的圖像,保祿也用睡眠當作死亡的圖像,這並不是結局,而為了喚醒。這是一個脆弱的圖像,但是,如果天主接觸了亡者,那亡者就不再死了,而是生活的。所終結的是生理態的生命,但是,誰若交出自己的性命,卻保留了生命,因為在愛內的生命,是永恆的生命。

“他們嘲笑祂。”他們的意思是:“又來了一個保守療法的人,又來一人,用新的假想,解釋死亡的奧秘。”讓我們來看,耶穌是怎麼做的:於是,祂把他們都趕出去了。祂帶著孩子的父親和母親,以及那些同祂在一起的人,進到孩子所在的房屋。祂拿起那小女孩的手,對她說:“小女孩,我給妳說,起來!那個十二歲的女孩,立即起來,來回走動。那時,他們完全驚呆了。祂嚴令他們不要讓人知道這事,又說要給她些吃的。耶穌來到雅依洛的家,就把他們都趕了出去,人。這樣的哀悼方式,在祂來到世界以前,就已存在;訓道者說的對:“植物,動物和人類的命運是一樣的。”

生理上的生命,終究要結束,但是現在,耶穌來到,祂邀請我們用不同的方式理解死亡。這不是一件壞事,這就是人類的命運。人不能是不同的,不能是不可朽壞的,因為他們不再是“人”了。

天主子已經觸摸這人,這人不再只是生理性生命終結的人,天主子來到我們中間,成了我們中間的一個,觸摸了人類,給人類帶來了生命。現在,讓我們來看,耶穌是如何與死亡聯繫在一起的。祂帶著證人和孩子的雙親,也就是那些一生下來,註定要死的人,來到孩子所在的房間。必須核實,他們是否有能力保護生命,這個註定要終結,不能持久的生理性生命。甚至天主也不能維持這個生命,因為這個生命是非人道的;我們不再是“人”於是,祂帶來了門徒,他們必須親眼看到,祂在接觸這人的時候,會發生什麼。祂拿起那小女孩的手,對她說:’Talitha koum,’ 意思是:“小女孩,我給妳說:起來吧!”Egéirein’ 的意思是“復活。”因為天主子接觸了人,死亡就變得很戲劇化,死亡的刺,就消失了;它被徹底擊敗了。

讓我們留意 :耶穌做出的是一個醫治的姿態,祂如同醫生所做的那樣,把這個女孩帶回了世界,回到了這個生理性的生命,耶穌做出了一個驚人的姿態,但是,這不是戰勝死亡。戰勝死亡,意味著藉著觸摸人類,交出自己的生命,耶穌交出的,就是永生者的生命。生理性的生命終結時,永生者的生命,繼續存在;如此就戰勝了死亡。耶穌作出的姿態,標誌著:祂有權賦予生命,有權戰勝死亡。

這是祂提出的最後建議:“要給她一些東西吃。”這就是祂觸摸人類時賞賜的生命,就是永恆者的生命,這個生命,必須藉祂的聖言,不斷得到滋養。祂的聖言告訴我們:如果你出於愛德,交出自己的生命,你的生命,就受到永存者生命的滋養,當你的生命相似永存者的生命時,你的生命,就與天父的生命相似。

我祝你們大家主日喜樂,一周愉快。

© 全屬於禰 & 樂仁出版社(中國澳門)
Cum Approbatione Ecclesiastica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