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方济各:第 58 届世界社会传播日文告

教宗方济各
第 58 届世界社会传播日文告
「人工智能与人心智慧: 迈向圆满人性的传播」

亲爱的弟兄姊妹们!

我在 2024 年〈世界和平日文告〉中提及的人工智能系统的发展,彻底影响了信息界和传播界,也因而影响了社会生活的某些基础。这些改变影响所及,不仅仅是在这些领域中的专业人士,而是每一个人。传播快速又令人瞠目结舌的各种发明,其运作和潜能超出了大多数人所能够理解的范围, 这些发明虽令人兴奋,却也使人无所适从。这现象必定会引领我们想到更深的问题:人到底是什么?人类有什么独特性?以及在人工智能时代中, 我们这被称为「智人」(homo sapiens)的人类有什么未来?我们要如何继续保存人性的完整,并导引这文化上的转变日臻完善?

从「心」开始
首先,我们必须抛开那些预测灾难文章的言论,以及受到它们令人瘫痪的影响。一个世纪之前,罗马诺.郭迪尼(Romano Guardini)神父就已省思「科技与人性」,他敦促我们不要为了「保护那注定会消失的美丽世界」而排斥「新事物」,同时,也像先知般警告大家:「我们不断地在变化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必须以自己的方式参与这过程,要秉持开放的态度,但也要敏于注意其中具毁灭性和不合人性的一切。」他的结论是:「这些是技术、科学和政治问题,但这些问题,除非由我们的人性出发,否则是无法解决的。一种新的人类必然形成,赋予更深度的灵性,以及新的自由及内在。」[1]

此刻,我们在人类历史面临的风险是,科技越发丰富,人性却越发贫乏, 因此,我们的反思应该从人的内心开始。[2]只有以灵性的方式来看待现实、只有再度找回人心的智慧,我们才能面对并解释这个时代的新事物,并重新发现走向完全人性化的传播途径。在圣经记载里,人的心被视为是自由及作决定的地方。人的心,象征的是气节和一体性,但也涉及到我们的感情、渴望、梦想;更重要的是,人心是我们内在与天主相遇的地方。因此, 人心的智慧是一种德行,能使我们整合整体及其各部分、我们的决定和其后果、我们的卓越及脆弱、我们的过去与未来、我们在团体中「我」及「我们」的身分。

人心的智慧,寻求她的人会找到她,让爱慕她的人看见她;她会先临于渴望她的人,也去寻找那些配得拥有她的人(参阅:智六 13~17)。她会伴随那些虚心受教的人(参阅:箴十三 10),即那些心地温良并有心聆听的人(参阅:列上三 9)。这是圣神的恩赐,使我们能以天主的眼光看待事物,看到万事万物之间的关联、处境、事件,并发现它们真正的意义。若缺少这样的智慧,生命将变得平淡乏味,因为能赋予生命滋味的,正是智慧, 而「智慧」一字的拉丁字根「sapientia」,意思就是滋味(sapor)。

契机与危机
这种智慧无法由机器取得。虽然「人工智能」一词如今已取代科学文献中使用的「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一词──后者其实较正确──「智能」一词则有误导性。在储存和关联数据上,机器的能力无疑远远超过人的能力,但唯有人类才能解读那些数据的意义。这意味着,重点不在于使机器看起来更像人类,而是要将人类从无所不能的妄想中唤醒──误以为自己是完全自主且自我指涉(self-referential)的主体,远离所有社会连结, 并忘了自己的受造物身分。

事实上,人类一直体验到自己无法自给自足,因而利用各种可能的方法来克服自身的脆弱。最早期开始,用来作为手臂延伸的史前古器物,然后是作为语言延伸的媒体,一直到今日,我们有能力创造高度精密的机器,作为思想的助手。然而,这些事实都可能被那原始的诱惑──妄想肖似天主,心中却没有天主(参阅:创三)──所扭曲;也就是说,想要凭自己的力量去获得那原本应该是天主白白赐予,透过与他人的关系共享的那些事物。

我们所能接触的每一件事物,都会依我们的心之所向,成为一个契机或是一种危机。我们的身体是为沟通和共融而受造的,却可能成为攻击的工具。同样,人的每一种技术性的延伸,都可能成为爱的服务工具,或是成为具有敌意的支配方式。人工智能系统有助于克服无知,并促进不同民族和世代之间的信息交流。例如,过去多少年代留下来的书写遗产,人工智能可帮助我们接触并了解它们,或令语言不同的人士能彼此沟通。然而,它同时也会成为「认知污染」(cognitive pollution)的来源,也就是会用部分或完全虚假的叙述来扭曲事实,让其他人信以为真并传播出去。我们只要想想长期存在的假讯息问题,[3] 今天可称之为「深度伪造」(deepfakes),也就是制作并传播那些似是而非、实则为虚假的影像(我自己也曾经是被制造的虚假影像),或是假造某人的声音,传播别人从未说过的话。在这些程序后面的仿真技术,在某些特定的领域中是有用的,但倘若扭曲了我们与他人及现实的关系时,那就变成了邪门歪道。

从社群媒体这第一波人工智能浪潮中,我们就明白到了它的利害关系:它既带来契机, 但也带来危机以及相关的病变。当然, 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第二层级,代表了「质」的飞跃。所以, 了解、重视并监管这些工具非常重要, 因为如果落在不适任者手上,可能会引起令人不安的情况。与其他所有的人工智能和技术产品一样,算法不是中性的。因此,必须提出道德规范,好能加以防范,为抵挡人工智能系统有害的用途,产生有歧视性及违反社会正义的影响,也为防止人工智能系统被使用来限制多元化、使民意两极化或创造出各种形式的群体迷思。我再次呼吁国际社会,要「共同合作,以制定一个有约束力的国际协议,来规范各种形式的人工智能的发展和使用。」[4] 然而,正如每一种人类情境一样,规范本身是不够的。

人性的成长
我们都蒙召,要在人性中且以作为人类共同成长。我们面对的挑战是要在「质量」上突飞猛进,好成为一个纵横交错、多民族、多元、多宗教,以及多文化的社会。我们应要好好探讨这些传播和知识的新工具在理论上的发展及实际上的运用。巨大的良机,也都有危机伴随着,即:把一切都转变为抽象的计算,使个人沦为数据,思想成为机械化的过程,而经验则成为孤立的事件,美善变成利润;更重要的是,否定每一个人以及其一生故事的独特性,导致具体的现实在一大堆统计数据中消失无踪。

数字革命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大的自由, 但前提是我们不能被困在今日所说的「同温层效应」(echo chambers)模式中。在这样的情况下,并没有增加信息的多元化,反而在混乱的泥淖中漂流,成为市场利益或权力的牺牲品。滥用人工智能,来导致团体迷思,收集未证实的数据,误导集体评论的失职等等,是我们不能接受的。虽然大数据中所代表的现实,对操作机器有所帮助,但最终还是看不到事物的真相,阻挠了人与人的沟通,也危害着我们的人性。信息与生活中的种种关系是分不开的,所涉及的,是人的身体和需要人投入的现实世界;不仅必须要有人与数据之间的关系,也必须要有人与经验之间的关系; 除了共享以外,也必须要有人的面孔、眼神和怜悯之心。在此,我想到有关战争的报导,以及因着假讯息宣传而产生的平行战争(parallel war)。我又想起那些记者,为了让我们看到他们亲眼目睹的情景,在执行任务时受伤,甚至丧生。只有直接接触到那些孩童及一众男女的痛苦,我们才能了解战争的荒谬。

人工智能的运用,只要它不淘汰记者实地报导的角色,反而能加以支持, 对传播领域可以有积极的贡献。同时,它也要能重视专业的传播精神,使每一位通讯业者能更意识到他们的责任, 并使所有人在传播工作上都能够、也应该成为有思考能力的参与者。

今日及未来的问题
关于这方面,许多问题会自然出现。在信息和传播界,我们如何维护信息及传播领域工作者,以及全世界使用者的专业精神与他们的尊严?我们如何确保信息平台的互操作性? 我们如何让发展数字平台的企业,能像传统的传播媒体编辑一样,承担起内容和广告上的责任?我们如何让算法的标准,在导入索引和移除索引,在搜索引擎显露或隐藏人物、观点、历史及文化等方面的运作,更透明化?我们如何保证信息处理程序的透明度? 我们如何指认某一作品的创作者及其来源的出处,以防止匿名的做法?我们如何能明白一个影像或影片,是描绘一个事件或是虚拟一个事件?我们如何防止许多讯息被局限于一个来源,避免由算法发展的单一思考模式? 我们要如何推动一个适合保存多元化又能描绘出真实世界的多姿多采环境?我们要如何让如此强大、昂贵且耗能的科技能够永续发展?我们要如何让它也能够推广到发展中的国家呢?

在回答这些及其他的问题时,我们便会明白,人工智能到头来是否在信息平台上造成阶级之分,使新的剥削及不平等形式产生;或反而使人们因为觉察到人类正在经验一个划世代的改变——我们能在一个结构良好且多元化的信息网内,聆听许多个人及人民的多样需求——因此要传达正确的信息,来促进社会大众的平等。此外,我们是否一方面瞥见新的奴役形式的阴影出现,而另一方面却想获得更大的自由;让一少数人有机会控制其他人的思想,或让所有人都能参与人类思想的发展。

这些问题的解答不是预先确定的,而是要取决于我们。人类要决定自己是要成为算法的素材, 或是选择要滋养人心的自由:没有人心的自由,人类就无法在智慧中成长,因为人心中的智慧是从时间学习,并接纳人类的脆弱而变得成熟,借着世世代代的相传成长——在记得过去并展望未来的那些人心中成长。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我们才能提升分辨及警醒的能力, 以及从事情的结果来看待事情的能力。为避免我们的人性误入歧途,让我们寻找那在万物之先就已存在的智慧(参阅:德一 4),她必定会帮助我们把人工智能系统用在完全人性化的传播上。

教宗方济各

罗马,拉特朗圣若望大殿

2024 年 1 月 24 日

(天主教会台湾地区主教团 恭译)

[1] 1994 年出版,《发自科莫湖的信函( Letters from Lake Como)》。
[2] 2024 年〈世界社会传播日文告〉主题贯连前几届的文告主题:「你来看一看吧! 与眼前的人相遇, 与真实的人沟通」( 2021 年)、「用内心的耳朵去聆听」( 2022 年)、「用『心』发言, 在爱德中持守真理」( 2023 年)。
[3] 参阅: 第 52 届〈世界社会传播日文告〉:「真理必会使你们获得自由( 若八 32): 假新闻与维护和平的新闻工作」。
[4] 2024 年 1 月 1 日,第 57 届〈世界和平日文告〉:「人工智能与和平」, 8。

教宗方濟各:第 58 屆世界社會傳播日文告

教宗方濟各
第 58 屆世界社會傳播日文告
「人工智慧與人心智慧: 邁向圓滿人性的傳播」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

我在 2024 年〈世界和平日文告〉中提及的人工智慧系統的發展,徹底影響了資訊界和傳播界,也因而影響了社會生活的某些基礎。這些改變影響所及,不僅僅是在這些領域中的專業人士,而是每一個人。傳播快速又令人瞠目結舌的各種發明,其運作和潛能超出了大多數人所能夠理解的範圍, 這些發明雖令人興奮,卻也使人無所適從。這現象必定會引領我們想到更深的問題:人到底是什麼?人類有什麼獨特性?以及在人工智慧時代中, 我們這被稱為「智人」(homo sapiens)的人類有什麼未來?我們要如何繼續保存人性的完整,並導引這文化上的轉變日臻完善?

從「心」開始
首先,我們必須拋開那些預測災難文章的言論,以及受到它們令人癱瘓的影響。一個世紀之前,羅馬諾.郭迪尼(Romano Guardini)神父就已省思「科技與人性」,他敦促我們不要為了「保護那註定會消失的美麗世界」而排斥「新事物」,同時,也像先知般警告大家:「我們不斷地在變化的過程中。我們每個人必須以自己的方式參與這過程,要秉持開放的態度,但也要敏於注意其中具毀滅性和不合人性的一切。」他的結論是:「這些是技術、科學和政治問題,但這些問題,除非由我們的人性出發,否則是無法解決的。一種新的人類必然形成,賦予更深度的靈性,以及新的自由及內在。」[1]

此刻,我們在人類歷史面臨的風險是,科技越發豐富,人性卻越發貧乏, 因此,我們的反思應該從人的內心開始。[2]只有以靈性的方式來看待現實、只有再度找回人心的智慧,我們才能面對並解釋這個時代的新事物,並重新發現走向完全人性化的傳播途徑。在聖經記載裡,人的心被視為是自由及作決定的地方。人的心,象徵的是氣節和一體性,但也涉及到我們的感情、渴望、夢想;更重要的是,人心是我們內在與天主相遇的地方。因此, 人心的智慧是一種德行,能使我們整合整體及其各部分、我們的決定和其後果、我們的卓越及脆弱、我們的過去與未來、我們在團體中「我」及「我們」的身分。

人心的智慧,尋求她的人會找到她,讓愛慕她的人看見她;她會先臨於渴望她的人,也去尋找那些配得擁有她的人(參閱:智六 13~17)。她會伴隨那些虛心受教的人(參閱:箴十三 10),即那些心地溫良並有心聆聽的人(參閱:列上三 9)。這是聖神的恩賜,使我們能以天主的眼光看待事物,看到萬事萬物之間的關聯、處境、事件,並發現它們真正的意義。若缺少這樣的智慧,生命將變得平淡乏味,因為能賦予生命滋味的,正是智慧, 而「智慧」一字的拉丁字根「sapientia」,意思就是滋味(sapor)。

契機與危機
這種智慧無法由機器取得。雖然「人工智慧」一詞如今已取代科學文獻中使用的「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一詞──後者其實較正確──「智能」一詞則有誤導性。在儲存和關聯資料上,機器的能力無疑遠遠超過人的能力,但唯有人類才能解讀那些資料的意義。這意味著,重點不在於使機器看起來更像人類,而是要將人類從無所不能的妄想中喚醒──誤以為自己是完全自主且自我指涉(self-referential)的主體,遠離所有社會連結, 並忘了自己的受造物身分。

事實上,人類一直體驗到自己無法自給自足,因而利用各種可能的方法來克服自身的脆弱。最早期開始,用來作為手臂延伸的史前古器物,然後是作為語言延伸的媒體,一直到今日,我們有能力創造高度精密的機器,作為思想的助手。然而,這些事實都可能被那原始的誘惑──妄想肖似天主,心中卻沒有天主(參閱:創三)──所扭曲;也就是說,想要憑自己的力量去獲得那原本應該是天主白白賜予,透過與他人的關係共用的那些事物。

我們所能接觸的每一件事物,都會依我們的心之所向,成為一個契機或是一種危機。我們的身體是為溝通和共融而受造的,卻可能成為攻擊的工具。同樣,人的每一種技術性的延伸,都可能成為愛的服務工具,或是成為具有敵意的支配方式。人工智慧系統有助於克服無知,並促進不同民族和世代之間的資訊交流。例如,過去多少年代留下來的書寫遺產,人工智慧可幫助我們接觸並瞭解它們,或令語言不同的人士能彼此溝通。然而,它同時也會成為「認知污染」(cognitive pollution)的來源,也就是會用部分或完全虛假的敘述來扭曲事實,讓其他人信以為真並傳播出去。我們只要想想長期存在的假訊息問題,[3] 今天可稱之為「深度偽造」(deepfakes),也就是製作並傳播那些似是而非、實則為虛假的影像(我自己也曾經是被製造的虛假影像),或是假造某人的聲音,傳播別人從未說過的話。在這些程式後面的模擬技術,在某些特定的領域中是有用的,但倘若扭曲了我們與他人及現實的關係時,那就變成了邪門歪道。

從社群媒體這第一波人工智慧浪潮中,我們就明白到了它的利害關係:它既帶來契機, 但也帶來危機以及相關的病變。當然, 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第二層級,代表了「質」的飛躍。所以, 瞭解、重視並監管這些工具非常重要, 因為如果落在不適任者手上,可能會引起令人不安的情況。與其他所有的人工智慧和技術產品一樣,演算法不是中性的。因此,必須提出道德規範,好能加以防範,為抵擋人工智慧系統有害的用途,產生有歧視性及違反社會正義的影響,也為防止人工智慧系統被使用來限制多元化、使民意兩極化或創造出各種形式的群體迷思。我再次呼籲國際社會,要「共同合作,以制定一個有約束力的國際協定,來規範各種形式的人工智慧的發展和使用。」[4] 然而,正如每一種人類情境一樣,規範本身是不夠的。

人性的成長
我們都蒙召,要在人性中且以作為人類共同成長。我們面對的挑戰是要在「品質」上突飛猛進,好成為一個縱橫交錯、多民族、多元、多宗教,以及多文化的社會。我們應要好好探討這些傳播和知識的新工具在理論上的發展及實際上的運用。巨大的良機,也都有危機伴隨著,即:把一切都轉變為抽象的計算,使個人淪為資料,思想成為機械化的過程,而經驗則成為孤立的事件,美善變成利潤;更重要的是,否定每一個人以及其一生故事的獨特性,導致具體的現實在一大堆統計資料中消失無蹤。

數字革命可以給我們帶來更大的自由, 但前提是我們不能被困在今日所說的「同溫層效應」(echo chambers)模式中。在這樣的情況下,並沒有增加資訊的多元化,反而在混亂的泥淖中漂流,成為市場利益或權力的犧牲品。濫用人工智慧,來導致團體迷思,收集未證實的資料,誤導集體評論的失職等等,是我們不能接受的。雖然大資料中所代表的現實,對操作機器有所幫助,但最終還是看不到事物的真相,阻撓了人與人的溝通,也危害著我們的人性。資訊與生活中的種種關係是分不開的,所涉及的,是人的身體和需要人投入的現實世界;不僅必須要有人與資料之間的關係,也必須要有人與經驗之間的關係; 除了共用以外,也必須要有人的面孔、眼神和憐憫之心。在此,我想到有關戰爭的報導,以及因著假訊息宣傳而產生的平行戰爭(parallel war)。我又想起那些記者,為了讓我們看到他們親眼目睹的情景,在執行任務時受傷,甚至喪生。只有直接接觸到那些孩童及一眾男女的痛苦,我們才能瞭解戰爭的荒謬。

人工智慧的運用,只要它不淘汰記者實地報導的角色,反而能加以支援, 對傳播領域可以有積極的貢獻。同時,它也要能重視專業的傳播精神,使每一位元通訊業者能更意識到他們的責任, 並使所有人在傳播工作上都能夠、也應該成為有思考能力的參與者。

今日及未來的問題
關於這方面,許多問題會自然出現。在資訊和傳播界,我們如何維護資訊及傳播領域工作者,以及全世界使用者的專業精神與他們的尊嚴?我們如何確保資訊平臺的互通性? 我們如何讓發展數字平臺的企業,能像傳統的傳播媒體編輯一樣,承擔起內容和廣告上的責任?我們如何讓演算法的標準,在導入索引和移除索引,在搜尋引擎顯露或隱藏人物、觀點、歷史及文化等方面的運作,更透明化?我們如何保證資訊處理常式的透明度? 我們如何指認某一作品的創作者及其來源的出處,以防止匿名的做法?我們如何能明白一個影像或影片,是描繪一個事件或是虛擬一個事件?我們如何防止許多訊息被局限于一個來源,避免由演算法發展的單一思考模式? 我們要如何推動一個適合保存多元化又能描繪出真實世界的多姿多采環境?我們要如何讓如此強大、昂貴且耗能的科技能夠永續發展?我們要如何讓它也能夠推廣到發展中的國家呢?

在回答這些及其他的問題時,我們便會明白,人工智慧到頭來是否在資訊平臺上造成階級之分,使新的剝削及不平等形式產生;或反而使人們因為覺察到人類正在經驗一個劃世代的改變——我們能在一個結構良好且多元化的資訊網內,聆聽許多個人及人民的多樣需求——因此要傳達正確的資訊,來促進社會大眾的平等。此外,我們是否一方面瞥見新的奴役形式的陰影出現,而另一方面卻想獲得更大的自由;讓一少數人有機會控制其他人的思想,或讓所有人都能參與人類思想的發展。

這些問題的解答不是預先確定的,而是要取決於我們。人類要決定自己是要成為演算法的素材, 或是選擇要滋養人心的自由:沒有人心的自由,人類就無法在智慧中成長,因為人心中的智慧是從時間學習,並接納人類的脆弱而變得成熟,借著世世代代的相傳成長——在記得過去並展望未來的那些人心中成長。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我們才能提升分辨及警醒的能力, 以及從事情的結果來看待事情的能力。為避免我們的人性誤入歧途,讓我們尋找那在萬物之先就已存在的智慧(參閱:德一 4),她必定會説明我們把人工智慧系統用在完全人性化的傳播上。

教宗方濟各

羅馬,拉特朗聖若望大殿

2024 年 1 月 24 日

(天主教會臺灣地區主教團 恭譯)

[1] 1994 年出版,《發自科莫湖的信函( Letters from Lake Como)》。
[2] 2024 年〈世界社會傳播日文告〉主題貫連前幾屆的文告主題:「你來看一看吧! 與眼前的人相遇, 與真實的人溝通」( 2021 年)、「用內心的耳朵去聆聽」( 2022 年)、「用『心』發言, 在愛德中持守真理」( 2023 年)。
[3] 參閱: 第 52 屆〈世界社會傳播日文告〉:「真理必會使你們獲得自由( 若八 32): 假新聞與維護和平的新聞工作」。
[4] 2024 年 1 月 1 日,第 57 屆〈世界和平日文告〉:「人工智慧與和平」, 8。